近些年,多發性骨髓瘤(以下簡稱骨髓瘤,或MM)已經上升為發病率僅次於淋巴瘤的居第二位的血液惡性腫瘤。然而,由於萬珂、雷那度胺和沙利度胺等新的腫瘤靶向藥物的應用,MM患者的生存期已經延長為5-7年,有的生存10年以上。已可視為一種像糖尿病和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
是一種易發生於中老年人的惡性漿細胞病,患者可能因為腰腿痛、骨痛、骨質疏鬆或截癱等骨病就診於骨科;或因為蛋白尿、腎功能不全等就診於腎科;或因為反覆肺炎等就診於呼吸科;或因為貧血就診於血液科;或因為各種原因就診於中醫科或理療科。幾乎每個MM患者均有一個曲折的就診歷程。
筆者在與美國梅奧醫院骨髓瘤專家的交流中發現,我國的MM患者來醫院就診時,大部分已發展至該病的較晚階段,部分患者就診時已經發展為截癱或尿毒症,中國MM患者的晚期階段的高發病比例甚至讓美國專家難以置信。
事實上,這些患者在發展為有症狀的MM而來醫院就診前,其血中的免疫球蛋白可能已經出現了異常,不同程度表現為生化化驗中的球蛋白總量升高,但無臨床表現,這一階段稱為意義未明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癥,英文縮寫為MGUS。這些MGUS患者在經歷了數年甚至20多年才發展為無症狀多發性骨髓瘤,又稱冒煙型骨髓瘤(SMM),進而進展為典型的症狀性骨髓瘤。因此,MGUS又稱為骨髓瘤的祖先階段,SMM為連接MGUS與MM的橋樑階段。我國關於MGUS及SMM這些骨髓瘤早期階段的研究幾乎為空白。為此,我們自2015年上半年開始,用化驗空腹靜脈血和24小時尿的方法啟動了骨髓瘤的早期篩查工作。
此外,在臨床中發現,MM的血清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這2個指標與骨髓瘤患者病情輕重和預後有關,白蛋白越低、β2微球蛋白越高,生存期短,故預後越不好。此即MM的國際預後分期(ISS分期)。近幾年又發現,血中乳酸脫氫酶升高和P53缺失等基因異常的患者病情進展快且容易耐藥,預後不好,故國際骨髓瘤工作組已將此2項指標納入了2015年新的修訂的MM國際預後分期中,即R-ISS分期。
在MM治療中,新的腫瘤靶向藥物在療效提高的同時,對MM病情緩解的深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發現,在MM患者出現症狀就診時,其體內的微小殘留病(MRD)這一反應體內腫瘤負荷的量是109,患者經治療達到完全緩解時,其體內的MRD仍有大量腫瘤殘留。經繼續幹細胞移植鞏固和隨後的維持等治療,達到MRD陰性時,其MRD是102以下。研究發現,MRD陰性患者較陽性者,生存期長,預後好。因此,MM中微小殘留病的引入,對MM的療效和緩解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療後使患者MRD轉陰也成為以後患者更長生存期的追求目標。
此外,在我們化療打擊骨髓瘤腫瘤細胞的同時,腫瘤細胞為了逃避打擊,也在不斷演變出新的腫瘤亞克隆,以新的偽裝躲避打擊。因此,設計出更多的新藥不斷消滅腫瘤早期或晚期的腫瘤亞克隆,避免其耐藥和逃逸,防止復發,也會是以後相當長時間裡抗腫瘤藥物設計和研究的更長遠目標。
因此目前“B淋巴漿細胞腫瘤新進展學習班”在骨髓瘤方面有3個亮點:
(一)關注骨髓瘤的早期階段,如我們已經啟動了MGUS和無症狀骨髓瘤階段的早期篩查;
(二)多學科聯合:骨科、腎科及血液科等科室的多學科聯合會診及合作,才能使骨髓瘤患者早期診治;
(三)骨髓瘤治療中微小殘留病的引入對骨髓瘤的緩解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將推動骨髓瘤治療至更高水平,更長地延長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造福患者及家屬。
同時,也給廣大中老年朋友提個醒,如果體檢的生化或肝功能化驗中發現球蛋白高;或出現腰腿痛、嚴重骨質疏鬆;或尿中出現不明原因蛋白尿;或出現貧血,特別是上述表現疊加或合併出現,應想到骨髓瘤這個病,也去血液科就診,幫助明確下診斷,不要漏掉了多發性骨髓瘤――這個“隱形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