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發生在中老年患者的全身性疾病,發生在心臟冠狀動脈的動脈粥樣硬化稱為冠心病,發生在腦血管的動脈硬化可以導致腦梗塞和腦出血,發生在腎動脈的動脈硬化性狹窄可以導致腎臟萎縮、腎功能衰竭和頑固性高血壓。動脈硬化同樣可發生在下肢動脈,如同“水管內長水垢”,長到一定程度就可引起水管堵塞,動脈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引起血管嚴重狹窄和完全堵塞。
圖1 正常的下肢動脈腹內段(髂動脈)。
圖2 動脈硬化導致左側髂動脈全程閉塞。
圖3 正常的下肢動脈大腿段(股動脈)。
圖4 動脈硬化導致股動脈管壁毛糙、多發侷限性明顯狹窄和完全性閉塞。
圖5 正常的小腿段下肢動脈,正常為三支,即脛前動脈、脛後動脈和腓動脈。
圖6 動脈硬化導致小腿三支主幹動脈中兩支(脛後動脈、腓動脈)全程閉塞,剩餘一支(脛前動脈)長段閉塞。
發生在下肢的動脈硬化性閉塞可以導致下肢嚴重缺血,早期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即行走幾百米後即出現下肢疼痛、無力,不能繼續行走,休閒片刻後方能繼續行走,伴有患肢發涼和皮膚顏色蒼白,隨著病情加重,跛行距離越來越短,最後出現靜息痛(休息時疼痛,夜間加重,影響睡眠)和自肢體遠端(足趾)開始的變黑壞死或潰爛,伴有持續性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嚴重影響睡眠。如不及時有效疏通血管,最終需截肢,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是導致中老年患者肢體喪失的最常見原因。
圖7 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引起的足趾壞死。
圖8 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引起的足外側慢性潰瘍。
圖9 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引起的全足壞死。
目前,藥物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只能作為輔助治療,療效很有限,不能開通已閉塞的血管。最有效的治療措施包括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手術治療主要是人工血管搭橋術,即將人工血管的兩端和血管閉塞段遠近端相對正常的血管相接,使血流通過人工血管供應下肢遠端。但不是所有類型的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都適合手術治療,且手術治療創傷較大,對於高齡、伴有多種內科疾病的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術治療,目前部分手術治療已被介入治療替代。
介入治療也稱為腔內治療,即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一般在腹股溝(大腿根)或肘窩部穿刺,通過導管和導絲可以治療全身血管的病變,從血管腔內開通血管。介入治療從根本上解決了血管堵塞,效果立竿見影,且無手術切口,創傷很小,恢復快。隨著介入技術的提高和廣泛開展,介入治療幾乎適合所有類型的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因為介入治療創傷小,恢復快,對於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種內科疾病的高齡患者,一般均能耐受,目前已取代了部分手術治療,成為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
圖10 患者1,動脈硬化導致的股動脈侷限性重度狹窄。
圖12 同一患者,介入治療中應用球囊擴張狹窄段。
圖13 同一患者,支架植入後狹窄段已完全消失。
圖14 患者2,股動脈(下肢動脈大腿段)多發硬化性狹窄和完全閉塞。
圖15 同一患者,介入治療(球囊擴張、支架植入)後,股動脈閉塞段已開通,諸狹窄完全消失。
圖16 患者3,股動脈長段硬化性閉塞、多發節段性狹窄。
圖17 同一患者,介入治療後閉塞段已完全開通,諸狹窄完全消失。
圖18 患者4,小腿三支主幹動脈中兩支(脛後動脈、腓動脈)全程閉塞,剩餘一支(脛前動脈)長段閉塞。
圖19 同一患者,介入治療(球囊擴張)後,脛前動脈閉塞段已完全開通。
圖20 患者5,左髂動脈(下肢動脈腹內段)全程硬化性閉塞。
圖21 同一患者,介入治療中導管已成功通過左髂動脈閉塞段。
圖22 同一患者,支架植入後左髂動脈已完全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