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者認為胃癌當屬中醫“胃脘痛”、“噎膈”、“心下痞”、“反(翻)胃”、“胃反”等範疇。如《黃帝內經》中最早記載有“胃病者,腹_脹、胃脘當心而痛……膈咽不通,食慾不下”,指出“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金匱要略》中記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諸病源候論》認為其病因在於“榮衛俱虛……脾不磨則宿谷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明?張景嶽說“食不得下者,從氣結不能行也”,因“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傷陰,陰傷則精血枯竭,氣不行則噎膈病於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清代《醫宗金鑑》中還記載“熱結不散,灼傷津液……賁門乾枯,則納入水谷之道路狹隘,故食不能下,為噎塞也;幽門乾枯,則放出腐化之道路狹隘,故食入反出,為翻胃也;二證留連日久,則大腸傳導之路狹隘,故魄門自應燥澀難行也”,指出熱結傷津是導致噎膈、翻胃及便秘的原因。《景嶽全書發揮》中進一步指出“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間,或痰、或瘀、或食積阻滯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達而嘔吐,漸漸食下即吐,為反胃矣”,闡明噎膈、反胃的病因不單是因陽氣不足或氣結鬱滯所致,而與痰溼、血瘀、食積亦有關係。總之,胃癌病因不外乎內、外因及不內外因等三方面,是由臟腑功能失調、外來邪毒、七情、飲食不節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脾胃虧損是所有病機共同擁有的主線。
胃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
胃癌治療提倡早期以手術為主,中晚期則應以放療或化療為主,但是臨床實踐證實,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效果更佳,尤其是對那些既不能手術又不能化療的晚期病人,中醫藥治療更是最佳的選擇。臨床上,胃癌患者既表現為正氣虧虛的一面,又表現為邪實難去的一面,且癌毒易於積聚、擴散與轉移。所以中醫學者在治療胃癌時,一直注重扶正與祛邪相結合,尤其重視脾胃虧虛的調理,使機體機能得到平衡,一方面能促使機體適應新的內在環境,減輕手術放、化療給機體帶來的損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和改善機體免疫能力,使腫瘤生長速度減慢,甚至使腫瘤縮小。在抗復發轉移方面,亦具有潛在優勢。
胃癌患者的飲食身心調攝
胃癌患者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按時進餐,不食過燙、過冷、過辣、變質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醃燻食品,細嚼慢嚥,戒除菸酒;多食新鮮瓜果蔬菜、豆類,適當配置一定數量的粗雜糧。患病之後,應注意精神護理,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各種治療。飲食應儘量做到色香味佳,富於營養又品種多樣,如奶類、魚、肉末、果汁等,有吞嚥困難者應進食半流質或流質飲食,少食多餐。嘔吐不能進食者,應適當補充液體、能量和維生素,以維持生命之必須。最新科學研究發現,經常吃生大蒜,可預防胃癌,原因是胃癌的發生與胃內存在的幽門螺桿菌(簡稱HP)密切相關,大蒜有抑制和殺滅HP的作用。大蒜含豐富的硒,人體內如有足夠的硒便可降低腫瘤的發生。故大蒜是一種很好的食療品。大蒜最好生吃。因大蒜汁液經加熱處理後,有效成分即被破壞,故大蒜殺菌以生用為佳。其次,要搗碎吃。因蒜頭的鱗莖中含有蒜氨酸和蒜酶成分,這兩種成分在鱗莖中是獨立存在的,把蒜搗爛後有助於這兩種物質互相接觸,並在蒜酶的作用下,使蒜氨酸得到分解,從而生成有揮發性、殺菌力強的大蒜辣素。但生蒜刺激性大,不宜多吃生蒜。中醫古書多有記載"有眼疾勿食大蒜",因為大蒜屬於辛溫之品,吃多了不僅容易導致肝血虧虛,目無所養,還會助火傷目,加重眼疾。所以患有青光眼、白內障、結膜炎、麥粒腫、乾眼症等眼疾的人最好少吃生蒜。另外,患者要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氣功等。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還可在晚間睡覺之前,躺在床上用兩手按摩上下腹部,來回往復約40--50遍,可以助脾運,去積滯,通穢氣,對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