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原發性肝癌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醫古籍無“原發性肝癌”病名,從其發病及臨床表現分析,屬中醫“肝積”、“肥氣”、“脾積”、“痞氣”、“積聚”、“臌脹”、“脅痛”、“黃疸”等範疇。《難經第五十六》中即記載有“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或右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與肝癌伴有脾大時兩脅下均可能觸及到腫大質硬的塊狀物相似。同時,《難經第五十六》中還記載有“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醫學入門》中解釋說“脾積胃脘,稍右曰痞氣,陽氣為溼所困也,令人黃疸倦怠,飲食不為肌膚”,與肝左葉腫瘤可於劍突下右側能觸及包塊、並伴有黃疸及食慾不振等症狀相似,其病機在於“陽氣為溼所困”。宋《聖濟總錄》中說“積氣在腹中,久不差,牢固推之不可移者,按之其狀如杯盤牢結,久不己,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與肝癌晚期巨大腫塊體徵相似。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積聚》中記載“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脛寒,脅下痛引少腹”,指出肝積可以脅痛為主症;在《水症》中說“病腹內有結塊堅強,在兩脅間,膨膨脹滿,遍身腫”,指出腹內結塊(肝脾腫大)可導致腹腔積液甚至周身水腫,與肝癌晚期門靜脈高壓、營養不良導致低蛋白血癥所造成的後果相似。另外,《和劑局方》指出“心腹積聚……大如水碗,黃疸……支滿上氣,時時腹脹,心下堅結”,《指迷全生方?諸積篇》中描述雲“腹中形成腫塊,按之不移,推之不動,動則微喘……漸消瘦”等,均與肝癌的臨床表現有相似之處。
《難經》中“肝積”、“脾積”之謂,當不僅為名稱上差異,更說明本病蘊含著不同病機。《靈樞.經脈》中指出“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因此居於右脅下的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肝與中醫學所指足厥陰經的關係當無疑義;然而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肝臟本屬消化系統的重要一員,具有攝取、轉化、貯存和釋放葡萄糖,攝取氨基酸合成多種蛋白質(如白蛋白、運輸蛋白、補體和免疫球蛋白以及與凝血相關的幾乎大多數蛋白等),以及參與脂類和維生素的吸收、轉化和代謝的功能,其緊連下腔靜脈,可將所有吸收的營養物質轉輸到心、肺及全身,同時還能滅活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因此具有了部分中醫學意義上“脾”主“運化”、“升清”、“調節水道”以及“統攝血液”的功能。此外,它還能滅活性激素,臨床常見部分慢性肝病患者出現肝掌、蜘蛛痣、乳房異常發育,此即為肝臟對雌激素滅活障礙所致,因此不難理解其與中醫學意義上“腎”(主生殖發育)的聯繫。孫師在總結古人經驗、吸取現代醫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臨床診療實踐,指出原發性肝癌病因病機多歸於以下幾種情況:
1)肝鬱氣滯:如《內經》早就指出“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腧)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裡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張子和也說“積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氣”。故情志失調,七情太過或不及,均可導致臟腑虛損,肝氣鬱結,氣機不順,氣血、津液不能正常運行,氣滯血瘀、津液留著,蘊而成積。此外,孫師據臨床所見,認為積成之後,病人憂鬱、恐懼加劇,進而肝氣益滯、髒氣益虛,惡性循環。
2)脾胃虧虛:張子和還指出“脾虛溼聚,寒氣侵襲,飲食失調,脾陽不運,溼痰內聚、氣血瘀滯,積塊乃成”。素體脾胃虛弱,先天稟賦不足,或過食生冷、嗜酒過度、過嗜肥甘,或外感溼熱、寒溼,久而不去,則傷脾胃,脾胃虧虛,失於運化,溼濁復又自內而生,鬱而化熱,溼熱蘊結,氣血、津液留著,痰瘀互凝而成積塊。積塊形成之後,患者憂思鬱怒,飲食失調,亦加重脾胃虧損。
3)氣陰兩虛:外感溼熱、寒溼,久而不去,損傷脾胃,則氣血生化乏源;且溼邪久留,鬱而化熱,溼則傷氣,熱則傷陰,氣陰兩虧,虛而致積,積而益虛,惡性循環。
4)腎精虧虛:因“肝腎同源”、“脾為後天之本”,肝脾同病,亦損及於腎。腎為肝之母,“子病及母”,則暗奪腎精;“脾為後天之本”,脾胃失健,則精血化生無源,肝脾同病,常導致腎精虧虛,失於固藏,動搖人身之根本,使邪毒更難清除。
總的來說,孫師認為本病病位在髒,屬難治之病,多與脾、肝、腎有關,溼聚、氣滯、血瘀、痰凝、毒蘊為標,脾虛、肝鬱、腎虧為本,屬本虛標實之證,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也。
二、辨證施治
在深刻認識本病病因病機基礎上,指出原發性肝癌的治療總體應以疏肝健脾益腎、扶正固本來推動各髒司職;輔以解毒化溼、行氣開鬱、祛瘀散結、化痰軟堅、消積導滯以祛邪。在多年臨床診療實踐基礎上總結分型如下:1)肝鬱脾虛者,予疏肝健脾,補益氣血,解毒抗癌,處方以逍遙散加味;2)脾胃虛弱者,予健脾益氣,疏肝和胃,解毒抗癌,處方以黃芪健中湯加味;3)氣陰兩虛者,予益氣養陰,解毒抗癌,處方以麥味地黃丸加味;4)腎精不足者,予補益腎精,解毒抗癌,處方以左歸丸加味。
在以上病機主方基礎上隨證加減:1)解毒抗癌:酌選藤梨根、草河車、蛇舌草、敗醬草、半邊蓮等;2)軟堅散結:酌加穿山甲、鱉甲、龜板等;3)行氣活血:酌選佛手、香櫞、檳榔、廣木香、川厚朴、地龍、桃仁、水紅花子、凌霄花、綠萼梅、八月扎、丹參、莪術、九香蟲等;4)祛瘀生新:酌選生蒲黃、白芷、蜂房、血餘炭、三七、阿膠珠等;5)化溼醒脾:酌加霍香、佩蘭、白蔻仁、生苡仁等;6)除溼退黃:酌加茵陳蒿、梔子、虎杖、金錢草等;7)腎氣不足:酌加骨碎補、補骨脂、桑螵蛸等;8)消導和胃:酌加代赭石、雞內金、生麥芽、焦山楂、焦神曲等;9)養血安神:酌加龍眼肉、當歸、何首烏等;10)清退虛熱:酌加知母、黃柏、青蒿、鱉甲、白薇、元參、生地等;11)利溼消(腹)水:酌加赤小豆、漢防己、大腹皮、豬苓、澤瀉、葶藶子大棗湯、螻蛄(去頭足)等;12)止血:酌加仙鶴草、蒲黃炭、白芨、三七等;13)疏肝理氣、通絡止痛:加鬱金、元胡、烏藥、香附、蓽撥、徐長卿等。
三、未病先防
現代研究表明,我國肝癌的主要病因為病毒性肝炎,其中主要為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且常發於肝硬化基礎上,其次才是食物中的黃麴黴素汙染以及農村的飲水汙染、不良的飲酒嗜好等。因此積極預防肝炎病毒感染、已感染後積極預防肝硬化,就成為預防肝癌的兩個重要環節。預防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式仍是接種抗病毒疫苗,據證實乙型肝炎疫苗對HBV感染有預防作用,近年來對新生嬰兒的乙肝疫苗接種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醫學效益。但在已感染後積極預防肝硬化方面,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近年來雖在抗肝硬化早期病變――肝纖維化方面已取得許多可喜進展,但臨床應用效果仍不甚理想,而中醫藥則顯示出一定的優勢。在多年臨床診療實踐基礎上總結認為桃仁、地龍、生山楂、水紅花子、鼠婦等對抗肝硬化治療效果較好,現代研究也表明桃仁水煎提取物能有效阻止血清中I、II型前膠原的沉積,從而預防肝纖維化的形成,亦能促進肝纖維化患者肝內已沉積的膠原纖維分解吸收和降解,地龍提取物則能通過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及TGF-β1蛋白表達對抗大鼠肝纖維化,山楂黃酮提取物及水紅花子醇提物亦能通過清除肝臟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而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因此常諸藥合用於抗肝硬化及防治肝癌,療效滿意,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注重心理疏導和飲食調養
40多年臨床實踐發現,肝癌病人多病情發現較晚、發展迅速,治療棘手、療效欠佳、病死率高,故多有疑慮、恐懼、悲觀心理,須適當予以疏導。孫師針對這種情況指出,醫務人員應站在病人的角度科學而謹慎的處理患者心理問題,給予病人適當的同情與安慰,鼓勵患者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防止意外發生,並強調心情舒暢有利於疾病預後。對患者病情的每一點改觀和進步,都予以適當肯定和鼓勵,能提高患者戰勝病痛的信心,發揮病人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重視所謂“三分治療,七分調養”,飲食應新鮮味美、寒熱無偏、易於消化、富有營養,能顧護正氣,提高免疫功能,如多食鮮蘑菇、靈芝、鮮鯽魚、牛奶等以增強抗病能力,多食高蛋白食品,禁飲酒、吃羊肉、無鱗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