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中有一篇《陰陽毒病白河狐惑辨脈治法》:說到狐惑,後人一致認為是白塞病,在口服甘草瀉心湯、苦參湯燻蒸方中提到,經後世醫家驗證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生效後寫成經驗。
經典原文如下:
狐惑之病,其症如傷寒,默默欲睡,目不能收,臥不安。
"狐惑 "是一種病,其症狀如傷寒,無聲無息地想睡覺,眼睛閉不上,躺著也不安。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四兩(熱)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玫瑰黃連一兩紅棗十二枚(分),右六味,以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滓,再煎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苦參湯方:苦參一斤,右一味,以水一斗,煮至七升,去滓,燻洗,每日三次。
雄黃散方:雄黃一兩,右上一味,研末合瓦片二筒,藥置中,以火燒之,燻蒸向肛門。
病人脈數,無熱微煩,不語而欲臥,汗出,初三四日,目赤如鳩,七八日,目四黑,若能食,膿亦成,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紅豆當歸方:紅豆三升(泡令發露幹)當歸十兩,右二味,杵為散,糊水取方寸匙,一日三次。
(另外,龍膽瀉肝湯也是一個常用的有效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