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陣攣又稱面肌抽動,表現為半邊臉肌肉的陣發性不自主抽動。
流行病學
大多數病人在中年以後發病,女性多在萬分之幾。男性的發病率為7.4/10萬,女性為14.5/10萬。
病因
硬化或異位的腦內血管壓迫面神經根,引起面神經根脫髓鞘,是面肌痙攣的主要原因
發病機制
有兩種主要理論:
1.外周理論,認為血管對神經根的壓迫使神經纖維受到擠壓,造成相鄰的
1.外周理論認為,血管對神經根的壓迫使神經纖維受到擠壓,造成相鄰的神經纖維之間形成假突觸,出現 "短路",引起面肌痙攣。
2.中心理論認為,面肌痙攣的主要原因是面神經核的興奮性增加,正常的傳入衝動通過面神經核變成傳出衝動,引起面肌痙攣。
臨床表現
面肌痙攣位於面神經的支配區,可影響所有五個分支
典型的面肌痙攣症狀始於眼輪匝肌的抽動,逐漸累及面部其他肌肉,嚴重時可累及同側頸部肌肉-頸闊肌。
面部痙攣的痙攣程度不一,可因疲勞、緊張和自主運動而加劇,入睡後痙攣停止。有些病人有輕微的面部疼痛、頭痛和/或與痙攣發作有關的耳鳴,一些病程較長的病人可能有輕度面部肌肉麻痺。
保守治療
藥物治療。治療藥物如卡馬西平和Toltea對三叉神經痛效果不佳
保守治療方案如按摩、物理治療和針灸效果不佳,不推薦使用。
局部注射A型肉毒桿菌毒素:A型肉毒桿菌毒素由一條多肽鏈組成,通過酶的作用抑制乙酰膽鹼的定量釋放,使肌肉收縮減弱,減少面部肌肉痙攣。
這些工具的共同特點是有效期短,缺乏對病因的針對性,以及需要反覆治療。後者甚至以犧牲面神經的功能為代價
手術治療
1、手術適應症
病史超過1年,保守治療無效,身體能耐受手術麻醉的患者。
2.常用的手術方法
上述治療方法只能達到短期效果,而手術治療可以達到比較持久的效果。
(1)面神經主幹或分支切斷術。這種手術破壞了面神經的傳導功能,以面神經麻痺代替痙攣。由於神經再生、面肌癱瘓的恢復和術後3至5個月的痙攣復發,臨床上很少使用這種手術。
(2)面神經根微血管減壓術。因為面神經根的血管壓迫是面肌痙攣的主要原因,通過手術將血管與神經分離,可以阻止面肌痙攣的發生。術前檢查可以明確面肌痙攣的原因。該手術為微創開顱手術,手術切口長度約為4釐米,手術出血量僅為幾十毫升,手術時間約為2小時。
術後1年內,90-95%的患者症狀完全消失,複發率很低,手術併發症很少,約3%的患者術後有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等。
由於效率高、複發率低,目前已成為面肌痙攣的首選手術治療方法。
專家團隊有數百例此類手術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