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引起的心臟症狀、心電圖改變稱為頸心綜合徵。由於頸椎病和冠心病同是中老年的常見病,易被誤診為冠心病心絞痛。產生原因是頸椎病可引起C7~Tl的胸前神經內側支和胸前神經外側支受壓,而引起假性心絞痛;或引起的前斜角肌痙攣,壓迫臂叢神經,或斜方肌痙攣壓迫脊神經後支時,可造成左側肋間肌痙攣性疼痛,產生假性心絞痛。頸椎病壓迫神經根可直接引起左側胸大肌痙攣,造成假性心絞痛。頸椎關節骨質增生壓迫刺激頸部交感神經,刺激衝動向下擴散,通過心下和心中交感支,產生內臟感覺反射,引起心絞痛。
臨床特點
①心前區為針刺樣痛或脹痛,持續時間多在15 分鐘以上,有時可長達數小時。
②硝酸鹽類製劑不能終止頸源性假性心絞痛,心臟負荷試驗心電圖無明顯改變,抗心律失常藥亦難控制頸源性心律失常。
③頸椎X線照片均有明顯病理改變。
④按頸椎病治療後,隨頸椎病的好轉,心臟異常表現可獲改善。
臨床上遇到病因不甚明確的心律失常病人,伴有頭暈、出汗,頸肩疼痛、痠麻等,或因頭頸部轉動易誘發,經正規抗心律失常效果不佳者,應想到頸椎病的可能,及時予X線攝片或CT檢查,以明確診斷。
頸性高血壓
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以血壓增高者較常見,稱為頸性高血壓。其發生可能與頸椎病所致椎-基底動脈供血失調和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的功能紊亂有關。
臨床特點
①有頸椎病典型症狀和體徵,血壓增高超過正常標準。
②常同時伴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表現或頸心綜合徵。
③頸椎病病程一般在l年以上。
④降壓藥通常無效,治療頸椎病後,血壓常隨之降至正常。
頸性暈厥
頸椎病可發生突然暈厥,稱為頸性暈厥,易誤診為腦動脈硬化或小腦疾患等。暈厥原因是由於頸椎增生性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
臨床特點
①常有典型頸椎病史。
②多在行走中突然扭頭時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在地,倒後由於頸部位置改變,可很快清醒過來,無後遺症。
③常伴有反覆發作的眩暈,其發生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
④可有頭痛、噁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拍頸椎照片可見肥大性頸椎病徵象,椎動脈造影、TCD檢查可顯示椎-基底動脈狹窄情況。
頸性吞嚥困難
頸椎病引起的吞嚥困難又稱頸性吞嚥困難。其機理:
①食管後壁受頸椎前緣骨贅直接壓迫而引起狹窄痙攣。
②頸椎病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食管痙攣或過度鬆弛。
③骨刺形成過長引起食管周圍軟組織刺激反應。
④骨刺位於相當於食管開口處水平,極易妨礙食管運動,即使骨刺也亦易產生症狀。
臨床特點
①主要表現吞嚥困難和食管異物感。
②吞嚥困難時輕時重、非進行性,常伴有程度不同的頸肩疼痛、上肢麻木等其他表現。
③少數患者有吞嚥疼痛、噁心、嘔吐、聲音嘶啞、乾咳、胸悶等症狀。
④ 頸椎側位片可見明顯向前突出的骨贅等改變,食管鋇餐檢查可觀察到狹窄部位,CT可清楚顯示頸椎前緣增生情況及食管受壓程度。
⑤激素、抗炎藥 (如消炎痛)等治療後可緩解,但易復發。
頸源性頭痛
由頸枕部或(及)肩部組織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損所致的以同側頭痛為主的一組綜合徵稱為頸源性頭痛。病理機制:
①從頸枕部穿刺出的C1、 C2及C3神經後支及其分支分佈於相應同側頭部。
②頸部的C1、C2及C3 神經及其分支與某些支配頭面部的神經節或神經核發生聯繫或匯聚。頭痛起於頸枕部或(及)肩部單個或多個組織結構的異常,造成局部神經的器質性或功能性改變。
臨床特點
頸源性頭痛患者往往伴有頸枕部或(及)肩部症狀,治療頸椎病後,頭痛可以緩解或消失。在診治時大多簡單地處理頭痛,卻忽略了頸枕部或(及)肩部症狀,以致頭痛纏綿。
頸性視力障礙
頸椎病可引起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不等大,甚至視野縮小、視力銳減,少數患者還可引起失明,稱為頸性視力障礙。其原因可能與頸椎病造成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臨床特點
①眼部症狀和頸椎病同時發生或相繼出現,兩者病情變化關係密切。
②早期呈間歇性視力模糊,單眼或雙眼脹痛,繼之出現眼部其他症狀。
③眼科檢查找不出原因,按眼科治療無效,按頸椎病治療後,隨頸椎病的緩解視力可有顯著改善。
脊髓型頸椎病(CSM)
脊髓型頸椎病起病隱匿,臨床症狀極不典型,易造成臨床誤診誤治。以往認為此病少見,近年來由於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發現此病並不少見,發病率佔頸椎病總髮病率的5%.CSM起病隱襲,臨床表現複雜,可表現為單肢震顫,抽搐,某一手指或手掌燒灼感,怕涼,晨僵,下肢無力,單耳重聽,雙耳疼痛,大小便不盡感等。查體及詢問病史不夠仔細,對所蒐集的臨床資料缺乏綜合分析。對輔助檢查結果不能認真分析,有些致病因素在頸椎X線片上常不能顯影,不能僅根據X線平片隱性排除診斷,應進一步做脊髓造影、CT或MRI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