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通常所說的浸潤性膀胱癌指浸潤深度達到膀胱肌層或以上的膀胱癌,根據2002年AJCC的TNM分期包括T2-T4期的膀胱腫瘤,約佔所有初次診斷的膀胱腫瘤的20%左右,而大約15%-20%初診的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會進展為浸潤性膀胱癌。
二、診斷
1、症狀與體徵
間歇發作的全程無痛性肉眼血尿是膀胱腫瘤的典型症狀,但部分浸潤性膀胱癌可以下尿路刺激症狀為初發表現,甚至可以沒有血尿,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提示腫瘤沿肌層生長,惡性程度較高。
晚期病人可以出現相關轉移症狀以及腫瘤消耗性表現,局部的盆腔淋巴結轉移可以導致下肢水腫的出現,在浸潤性膀胱癌的患者中較為常見。大量血尿引起的急性尿瀦留是晚期患者急診的主要原因。
體格檢查對於原發疾病一般難有陽性發現,部分浸潤性腫瘤可在雙合診中被發現,但此檢查一般宜在麻醉後進行。
2、影像學檢查
常規的檢查手段包括超聲,尿路造影X線檢查以及CT/MRI檢查。超聲和IVU檢查有助於併發上尿路腫瘤的診斷,但對於浸潤性腫瘤的分期確診意義不大。CTU是目前診斷併發上尿路腫瘤較為敏感的影像學檢查,膀胱增強CT有助於區分T3b以上的腫瘤,但對於區分T1和T2期疾病作用有限。一般認為傳統MRI檢查對於診斷浸潤性膀胱腫瘤的分期的作用與CT檢查相比並無明顯優勢,但高場強的MRI可以獲得比CT更為清晰的盆腔斷面圖像,可以區分膀胱壁及膀胱周圍脂肪,對於區分T2還是T3期腫瘤比CT更為敏感。有報道稱增強的MRI檢查可以獲得更為精確的分期圖像信息,但總體而言,CT或MRI在膀胱腫瘤分期的準確性上一般在60%-70%。
對於明確的浸潤性膀胱腫瘤應進行肺部CT,上腹部的增強CT以及盆腔增強CT或MRI檢查以助臨床的NM分期。
骨掃描以及腦部CT檢查僅推薦在出現相關臨床症狀的患者中使用。PET-CT對於發現遠處轉移有一定臨床意義,但對於原發腫瘤的診斷受泌尿系統排洩示蹤劑的影響較大,一般不推薦應用。
3、細胞學檢查以及腫瘤標誌物
對於區分是否為浸潤性疾病並無臨床意義。
4、膀胱鏡及診斷性TURBT
膀胱鏡下活檢是診斷膀胱腫瘤的經典手段,但往往難以區分是否為浸潤性疾病,甚至部分粘膜下生長的腫瘤活檢標本往往是陰性的。目前認為確認浸潤性膀胱癌的最佳手段是診斷性TURBT,但是由於電切時基底部組織的物理性損傷往往會影響到組織病理診斷的準確性,目前一般認為對於具有高危因素但初次TURBT診斷為淺表性疾病的膀胱癌患者在4-6周後進行二次電切還是有一定臨床意義的。
三、治療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
目前,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是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標準治療,手術指徵包括T2-T4a,N0-x,M0,期膀胱腫瘤, BCG治療無效的原位癌,混合性病理類型的膀胱癌,也有學者提出T1G3腫瘤,保留膀胱治療後反覆復發的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等高危患者也可以考慮進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術。
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的手術範圍包括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膀胱及周圍脂肪,輸尿管遠端;男性還包括前列腺和精囊,女性包括子宮、附件和陰道前壁。如果腫瘤累及男性前列腺部尿道或女性膀胱頸部,則需考慮行尿道抽除。經腹腔手術應先探查腹腔淋巴結,存在腫瘤轉移時患者根治手術的效果是不佳的。手術中應該確保膀胱的密閉及完整性,術中輸尿管切緣的冰凍病理對於判斷切除範圍有很大幫助。
標準的盆腔淋巴結清掃範圍包括自膀胱外緣到兩側生殖股神經,近端至髂血管分叉水平,遠端至盆底筋膜,深至閉孔淋巴結水平的所有淋巴脂肪組織。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擴大淋巴結清掃對於患者提高術後生存率有益,範圍可上至腹主動脈分叉水平甚至有達腎動脈水平的報道。目前是否應該常規進行擴大淋巴結清掃仍有較大爭議,但一般認為對於膀胱癌患者而言,淋巴結清掃具有治療作用,如果存在局部淋巴結侵犯可以考慮擴大的淋巴結清掃手術。
在膀胱切除之前或之後都可以進行盆腔淋巴結清掃,淋巴結清掃對於腫瘤治療以及預後判斷都有重要意義。術中盆腔淋巴結冰凍活檢的意義仍有一定爭議。對於明確存在陽性淋巴結的患者,在手術之後進行輔助化療有助於改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