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慢性盆底疼痛最為常見的一種膀胱疼痛綜合徵/間質性膀胱炎(painful blad-der syndrome / interstitial cystitis,PBS / IC)是一系列具有典型泌尿系症狀的臨床綜合徵,如盆腔、膀胱、尿道疼痛及尿路刺激症狀超過3個月。國際尿控協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將其定義為:與膀胱充盈相關的恥骨上區疼痛,同時伴有其他泌尿系症狀,如白天和夜間尿頻,同時除外下尿路感染及其他病理改變的證據。疼痛可能發生於性交或膀胱充盈時,可以向尿道、會陰、下腹部、骶部、大腿內側放射,或發生尿後疼痛。男性可出現睪丸、陰囊和/或會陰部疼痛以及射精痛。大約70%PBS / IC患者在體檢時可發現盆底肌肉緊張。
在人群中有14%~19%曾患盆底痛。其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青年人10%,中年人13%,年長者17%。其發病隱匿,病因複雜,治療棘手,治癒率低,病情反覆無常,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慢性盆底疼痛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非常大,如導致患者性生活不適,甚至伴隨著抑鬱或焦慮的出現,無論甚麼病因,慢性盆底疼痛的影響程度至少可與心肌梗塞、心絞痛及克羅恩病相比,對心理的影響比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糖尿病更嚴重,患者長期承受經濟,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近年來,由於其發病率的上升,慢性盆底疼痛已成為公共健康問題。因此迫切需要迅速而有效的診斷和治療來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病因病機:
通常情況下,盆底疼痛常以慢性症狀為特徵,不易找到確切的病因,對於病因複雜的慢性盆底疼痛患者,常需要泌尿科、婦科、消化科、精神科、疼痛科等相關科室協作診斷與治療。
婦科因素:僅20%的盆底疼痛的病因是婦科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粘連、子宮肌瘤、盆腔淤血綜合徵及子宮脫垂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及其相關手術治療等。
非婦科因素:50%以上的患者合併泌尿系統疾病,由於膀胱充盈時加重,而在排尿後緩解,包括間質性膀胱炎(PBS / IC)、神經源性疼痛等。此外,,消化系統疾病,由於胃腸道痛覺彌散、定位不準確,許多盆底疼痛常與一些胃腸道混淆,神經源性疼痛,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心理因素等。
治療:
非手術治療
1、飲食治療
避免辛辣、菸酒、咖啡、茶水、蘇打水、碳酸飲料,避免酸性食物如濃縮果汁、番茄、柑橘以及含鉀豐富的食物如香蕉等,多飲水,多食含纖維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2、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包括膀胱訓練、定量飲水量等療法治療,長期尿頻使膀胱的容量逐漸減小,膀胱的反射異常,定期排尿可使膀胱容量增大,減少膀胱的敏感性,達到緩減症狀的目的。
3、藥物療法
PBS / IC的藥物治療包括鎮痛藥、激素類藥物、抗抑鬱藥物和心理調節藥物。臨床上常以緩解疼痛為主要治療目的。如果疼痛是神經性的,醫生可能會運用神經阻滯療法進行治療。
4、膀胱灌注
膀胱藥物灌注是治療 PBS / IC 的重要方法之一。膀胱藥物灌注的機制是 IC患者尿路上皮細胞存在功能失調,高濃度有效成分直接接觸上皮細胞,當灌注時間較短時,膀胱壁對藥物的吸收較少,對全身的影響小。與口服藥物相比,膀胱藥物灌注具有膀胱內有效藥物濃度高和對全身影響小的優點。膀胱內可以灌注一種或多種藥物,常用的灌注藥物有二甲亞碸、肝素、透明質酸、肉毒素A 、卡介苗(BCG)和白介素類固醇等
5、中醫治療
針灸治療,汪氏“電針神經刺激療法”等。
6、經皮穿刺交感神經阻滯法
尿失禁及盆底重建診治中心研注射發的一種創新療法,通過藥物刺激交感神經,從而有效阻遏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減少交感神經衝動的發放,從源頭上切斷對不良信號的傳送
7、電刺激神經調節術
電刺激神經調節術(骶神經調節術、骶神經刺激、陰部神經刺激療法、經皮脛後神經刺激、經陰道電刺激療法)等是利用介入技術將低頻電脈衝連續施加於特定骶神經,以此興奮或抑制神經通路,調節異常的骶神經反射弧,進而影響並調節膀胱、尿道/肛門括約肌、盆底等骶神經支配靶器官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神經調節技術。
手術治療:
膀胱鏡下水擴張術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治療方法。通過損傷膀胱的傳入神經或牽張感受器達到減輕疼痛、增加膀胱容量的目的,近一半的患者症狀有所緩解,對膀胱容量減小的患者效果更理想。
在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採用外科治療,經尿道電切適合於潰瘍型間質性膀胱炎,近期效果良好,但易復發,而膀胱擴大術、膀胱全切術創傷大,應慎重選擇。鑑於本病病因的多樣性、複雜性,綜合治療、聯合用藥的效果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