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鬆弛是我們大眾一般的稱呼,臨床上這類疾病稱為盆底功能障礙,又稱盆底缺陷,是各種病因導致的盆底支持薄弱,進而盆腔臟器移位,連鎖引發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異常。這些異常包括盆底器官脫垂(子宮脫垂、陰道前後壁脫垂)和下尿路功能障礙(壓力尿失禁、急迫尿失禁、混合尿失禁和尿頻尿急綜合徵)。
3大原因引發盆底鬆弛
總結起來,導致盆底功能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妊娠:妊娠過程中,逐漸增大的子宮會對周圍的盆腔筋膜、韌帶和肌肉產生牽拉而削弱其支撐力量;分娩過程中,特別是產鉗或胎吸下困難的陰道分娩,又可能會對盆腔筋膜、韌帶和肌肉產生過度牽拉而加重損傷。若產後過早參加體力勞動,特別是重體力勞動,將影響盆底組織張力的恢復,導致未復舊的子宮有不同程度下移。
長期腹壓增加:慢性咳嗽、長期便秘、腹水、頻繁舉重等,都會造成腹腔內壓力增加,可導致盆底功能障礙。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也可致腹壓增加。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絕經後出現的盆腔支持結構的萎縮,在盆底功能障礙的發生發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對因預防,重於治療
對於盆底功能障礙,生活中的預防措施更重於治療,從產後就應開始,如:避免產後重體力勞動,加強產後體操鍛鍊,積極預防和治療使腹壓增加的疾病等。
產後避免重體力勞動。分娩過程中,應聽從醫生的指導,不過早、過度用力。分娩後,應充分休息,經常改變臥姿,注意營養,體質虛弱的更要注意調理,要避免過早、過度操持家務及體力勞動。
產後積極進行體操運動,以鍛鍊骨盆底肌肉及腹壁肌肉。盆底肌肉鍛鍊的方法為:做收緊肛門及陰道的動作,每次收緊5~10秒,間隔5~10 秒重複上述動作,連續做15~30分鐘,每日2~3次,4~6周為1個療程。這項鍛鍊不僅適宜在產後進行,而且在其後的一生中都可以經常做。
TIPS:如果自己難以進行以上鍛鍊,可到醫院進行生物反饋法治療,學會正確地鍛鍊盆底肌肉。生物反饋治療是通過電子生物反饋治療儀,將探頭置入陰道或直腸內,以檢測盆底肌肉電信號活動,並採用模擬的聲音或視覺信號反饋給產婦,使產婦根據這些信號訓練,學會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縮和舒張。治療一般在產後42天開始。
積極預防和治療使腹壓增加的疾病。如果存在慢性咳嗽、長期便秘、肥胖等增加腹壓的疾病,應積極治療、積極減肥,去除這些可能導致盆底功能障礙的因素。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避免重體力勞動和舉重等增加腹壓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