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10 01:51

目的:臨床上解剖位置和動脈瘤結構複雜,臨床上多發且難以確定破裂責任人的前循環動脈瘤對手術夾閉和手術策略構成挑戰,多發動脈瘤的夾閉類型和方法以及處理策略可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後,如何對這些動脈瘤進行有效夾閉或 選擇最佳治療策略仍是臨床上有待探索的問題。
方法:根據位置,我們將複雜的破裂前循環動脈瘤分類如下:
複雜的後交通動脈瘤 包括解剖位置:動脈瘤頸部被前床突起部分遮擋;當頸內動脈在動脈瘤一側時才能看到大腦後動脈;動脈瘤的結構。大動脈瘤,頸部寬大(頸/體)1/1,;微動脈瘤,床上動脈過度接近天幕的遊離邊緣;
複雜前交通動脈瘤 包括後上指向,頸部異常薄弱;穿透性分支從動脈瘤發出;動脈瘤頸部覆蓋整個前交通;對側A1完全不發育。
複雜海綿竇節段性動脈瘤 巨大的動脈瘤伴有血栓形成;
複雜眼動脈瘤 前床突下隱藏的動脈瘤;動脈瘤嵌入遠端環內;
對於顱內多發性前循環動脈瘤破裂,難以確定是哪一個動脈瘤導致破裂的,也歸為複雜前循環動脈瘤。
治療,複雜後循環動脈瘤:將動脈瘤頸部被床突覆蓋的部分切除,充分暴露動脈瘤頸部的近端和遠端。對於存在於後循環動脈的動脈瘤,有明顯的血流優勢,夾閉前後不影響該側後循環的血流;寬頸動脈瘤需要採用聯合夾閉技術進行有效夾閉,微動脈瘤的治療大多需要採用臨時阻斷的情況進行夾閉。對於床突上部的頸內動脈與天幕遊離緣過近的病例,應充分利用頸內動脈與視神經之間的間隙進行夾閉。對於複雜的前交通動脈動脈瘤,後上指多用異型夾夾住,動脈瘤頸部異常薄弱者,在確認對側A1發育良好的情況下進行分離。如果動脈瘤有穿透性分支,應重塑動脈瘤頸,儘量避開穿透性分支,如果動脈瘤頸覆蓋整個前交通動脈,應採用跨血管夾閉,術中內窺鏡技術可以幫助判斷夾閉情況。複雜的中動脈動脈瘤需要綜合使用夾閉技術,以確保中動脈血流不受影響。對於大的海綿竇段動脈瘤,通常需要採用分流+動脈瘤分離技術。對於頸部頸內動脈暴露的複雜眼動脈瘤,前床突起皮瓣硬膜技術可以減少前床突起研磨時的出血機會。而對於顱內多發性前循環動脈瘤確定責任動脈瘤參考以下標準: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部位、血管痙攣的一側、動脈瘤的形狀、動脈瘤的大小。對於非同側的多發性動脈瘤除了考慮負責出血的動脈瘤外,還需要考慮一期手術夾閉的可能性,這是由動脈瘤的部位、指向和大小決定的,需要術前CTA或DSA三維重建。而同一側的多個動脈瘤,要優先考慮夾閉的順序。
結果。 13例複雜後交通動脈瘤,12例獲得手術夾閉,1例夾閉後動脈瘤頸部有殘留;10例複雜前交通動脈瘤中8例獲得夾閉,2例進行前交通動脈隔離,其中1例產生缺血癥狀。2例海綿竇區動脈瘤,1例隔離,1例分流,隔離後產生缺血癥狀;4例所有眼科動脈瘤均獲得夾閉,16例多發性動脈瘤,6例雙側,3例獲得單程夾閉,1例單程雙側開顱夾閉,2例合併介入;10例同側動脈瘤均為單程夾閉。
結論:對於複雜的破裂前循環動脈瘤,通過選擇合適的動脈瘤夾持器和夾持方法進行有效的手術夾持(將動脈瘤從循環中分離出來,保留正常血管),可以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而對於單次或單一方法不能完全夾持的多發性動脈瘤,可以結合介入治療進行。

複雜前循環動脈瘤的手術如何治療相關文章
當患者被告知他患顱內動脈瘤時多數人選擇接受治療。但究竟該怎麼去治療,往往困擾患者和家屬。目前在神經外科臨床上有兩種治療方法,介入和手術。介入手術過程相對簡單,但術後的後續治療複雜;開放手術治療當時複雜,術後處理相對簡單。介入手術後的患者在10年隨訪時複發率明顯高於手術夾閉。對於年邁、體弱多病者、或術前全身情況差者我們建議以介入為優先考慮;年輕者,位於前循環的動脈瘤還是以手術為主。依筆者的經驗,只
發布於 2023-02-15 05:07
0評論
目的總結治療策略、手術入路及術中情況處理對顱內動脈瘤顯微手術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自1996年7月至2004年6月,採用不同的手術入路和動脈瘤處理方法,對47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了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結果術後恢復良好38例,死亡3例,偏癱2例,單眼失明1例,動眼神經麻痺1例,動脈瘤再破裂1例,動脈瘤包裹術後症狀無改善1例。結論採用合理的外科治療策略和手術入路,對手術中各種情況的正確處理以及動脈瘤夾閉
發布於 2022-12-02 23:31
0評論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完成1例典型前交通複雜動脈瘤夾閉術。患者:女,50歲。為陶然亭社區居民。於2013年10月1日突發頭痛,頸強,四肢活動受限。頭部CT示:蛛網膜下腔出血。急診以“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動脈瘤”收入神經外科病房治療。入院後給予脫水、腦保護、防治腦血管痙攣等對症治療。於2013年10月14日行頭部CTA檢查示:顱內前交通動脈瘤,動脈瘤寬蒂,為前交通動脈局部膨隆所致。全科行病例討論:
發布於 2023-01-07 04:26
0評論
概況腦動脈瘤是腦內動脈血管壁上局部隆起形成的與血管相通的一個囊狀凸起(囊性動脈瘤),分為微小(5mm以下)、小型(5-10mm)、大型(11-25mm)、巨大型(25mm以上)顱內動脈瘤。小型微小型顱內動脈瘤常無症狀,但是一旦破裂出血會導致嚴重症狀和危險。流行病學根據放射學檢查和屍檢報告,顱內囊狀動脈瘤的發生率約為3.2%,平均好發年齡為50歲(40-60歲),男女性別無明細差異。但是臨床所見動
發布於 2023-01-25 06:07
0評論
顱內動脈瘤是動脈壁發生先天性或後天性病理變化導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侷限性擴張。其病程隱匿,發病突然,殘死率極高,首次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後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內殘死率在60%以上,2年內殘死率在85%以上。動脈瘤好發於中年人(30-60歲),女性略高於男性(1.34∶1)。其主要病因有先天性血管缺陷、血管炎症、動脈硬化、粥樣硬化、高血壓等。發生部位以頸內動脈最常見,其次為前交通
發布於 2022-12-02 22:31
0評論
由於介入栓塞手術不需要開顱,創傷小,痛苦少,因此越來越受到患者青睞。那麼,腦動脈瘤介入手術是怎麼做的呢?首先認識一下介入手術的必備神器――彈簧圈。這是一種鉑金材質的金屬絲,質地柔軟,有不同的直徑、長度和形狀等多個規格,適用於不同形狀、大小的腦動脈瘤。彈簧圈與一根一米多長的金屬推杆相連。圖6彈簧圈在介入栓塞手術過程中,這個推杆可以將其前端的彈簧圈推到動脈瘤腔內,當彈簧圈在動脈瘤腔內穩定時,用通電、
發布於 2022-10-20 04:44
0評論
大部分腦動脈瘤是在發生破裂出血或壓迫症狀後才被發現的。但也有的人會由於頭痛、頭暈前來就診,做了各種檢查後意外發現腦動脈瘤;還有的人平時沒啥症狀,健康體檢發現長了腦動脈瘤。那麼查出腦動脈瘤是不是應該馬上手術?有沒有其他選擇?關於腦動脈瘤的手術時機,目前雖有一些爭議,但基本上已達成共識,籠統地講就是:對於破裂性腦動脈瘤,一旦確診就應急診處理;對於非破裂性動脈瘤,如有顱神經麻痺等壓迫症狀則應限期手術,
發布於 2022-10-20 04:39
0評論
動脈瘤是指血管壁上的局部膨大,形似氣球,其內充滿血液。而顱內動脈瘤特指發生於顱內血管壁上的動脈瘤樣結構,好發於顱內的willis環。由於腦血管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和血流動力學原因,顱內動脈系統較顱外動脈更易發生動脈瘤。 當動脈瘤較大時,其破裂風險也隨之上升。科學研究發現,前循環<5mm未破裂動脈瘤每年破裂的概率為0,既往有破裂史的再破裂概率為0.3%;5-12mm動脈瘤年破裂的概率為0.5%
發布於 2023-01-16 15:16
0評論
創傷性假性動脈瘤的治療近年來主張手術和介入治療相結合,並根據瘤所在位置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 ①若損傷動脈為非主幹動脈,可採用結紮或動脈栓塞法。 ②若可修補者無論位於主幹或非主幹動脈,寧可行修補術。 ③若損傷動脈為主幹動脈又無法修補者,則需切除動脈瘤後進行端端吻合和血管重建。端端吻合僅適用於瘤體較小,切除後無張力的情況,對裂口處血管壁炎症明顯,組織脆弱,或缺損範圍>2cm者,應考慮血
發布於 2024-01-08 14:02
0評論
對於顱內未破裂動脈瘤,保守的內科治療與積極的介入栓塞或外科治療孰優孰劣,目前尚存在分歧。日前公佈的國際上最大的多中心研究結果,也許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影響出血的危險因素目前國際上最大的多中心研究――國際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研究報道了其研究結果。I期回顧性對於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史的無症狀性動脈瘤患者,直徑小於10毫米的動脈瘤年破裂率為0.05%,而直徑10~25毫米和大於25毫米者分別為1%和6%以上。
發布於 2022-10-20 15:2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