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10 05:21

  顱內腦膜瘤(meningioma)是人類第二常見的腦腫瘤,大約佔顱內腫瘤的20%,僅次於膠質瘤。腦膜瘤中大約90%屬於良性腫瘤,男女比例約為1:2,但惡性腦膜瘤則以男性多見。腦膜瘤起源於顱內蛛網膜細胞,好發於大腦凸面、矢狀竇旁、大腦鐮旁和顱底(如蝶骨嵴、嗅溝、橋小腦角等)。
  病因
  腦膜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腦膜瘤起源於蛛網膜細胞,但蛛網膜細胞的分裂率很低,因此腦膜瘤的發生必須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一般認為腦膜瘤的發生可能是內因(如22號染色體基因異常、雌激素、生長因子及受體等)與外因(如外傷、放射線損害、病毒感染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病理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腦膜瘤分為低復發風險和非侵襲性生長的腦膜瘤(WHO 1級,良性)與高復發風險和/或侵襲性生長的腦膜瘤(WHO 2級或3級,非良性)兩大類,前者包括內皮細胞型、纖維型、沙粒型、血管瘤型、微囊型、分泌型、淋巴漿細胞豐富型、化生型,後者包括非典型、透明細胞型、脊索樣型、橫紋肌樣、乳頭狀型腦膜瘤(WHO 2級)和間變性/惡性腦膜瘤(WHO 3級)。腦膜瘤中絕大多數屬良性腫瘤,只有10%左右屬非良性腫瘤。
  臨床表現
  1、腦膜瘤絕大多數屬良性,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有報道腦膜瘤早期出現症狀平均2.5年,少數可達6年之久。但少數腦膜瘤呈惡性生長,發展較快,病程較短;
  2、顱內壓增高症狀出現較晚,尤其在高齡病人。由於腫瘤生長緩慢,神經組織有充分的時間來適應腫瘤的生長,所以往往腫瘤長得很大,而症狀仍然較輕。患者可以有嚴重視乳頭水腫或者已經有明顯的繼發性視神經萎縮,但是沒有明顯頭痛、嘔吐等顱高壓症狀。高齡病人由於常常存在老年性腦萎縮,顱內代償空間較大,所以顱高壓症狀出現更晚。但當腫瘤長得很大,神經系統失代償時,可以出現病情迅速惡化乃至腦疝;
  3、一般多先有局灶神經刺激症狀。癲癇等刺激症狀往往出現在神經麻痺症狀(如偏癱、失語、視野缺損等)之前,這是由腦膜瘤大多呈膨脹性緩慢生長的特點決定的;
  4、顱骨受累表現。  腦膜瘤可以引起鄰近顱骨的增生或破壞。可引起顱骨內板的增生增厚,少數可以引起局部骨板變薄和破壞。某些病例腫瘤可以長至頭皮下方,形成包塊。
  輔助檢查
  1、MRI  是目前最主要的診斷方法。具有可以三維成像、不受骨偽跡影響等CT所不具有的優點。MRI平掃和增強掃描一般可以較清晰顯示腫瘤與周圍腦組織、神經血管的關係,可以幫助判斷腫瘤質地和血供,顯示瘤周水腫、腫瘤形狀大小、腦膜尾徵等信息;
  2、CT  與MRI比較,CT可以更清晰地顯示腫瘤基底的骨質增生或破壞,也可以更好地顯示腫瘤的鈣化、出血;
  3、MRV 可以清晰顯示腫瘤對靜脈竇的侵犯情況,瞭解靜脈竇是否受到腫瘤壓迫而狹窄或閉塞;
  4、DSA  作為一種有創檢查方法,並非每個腦膜瘤病人都需做DSA 檢查,但它能顯示腦膜瘤所致的血管移位、腫瘤與靜脈竇的關係、腫瘤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等信息,有利於設計手術方案。術前栓塞對於血供異常豐富的病例可以為減少術中出血提供幫助。對於判斷靜脈竇的受累情況,已被MRV所代替。
  鑑別診斷
  1、膠質母細胞瘤    靠近大腦凸面或顱底生長的膠質母細胞瘤,往往表現為明顯強化的實質性病灶,但腦膜瘤病史較長,發展較緩慢,影像學上囊性壞死少見,常有腦膜尾徵;
  2、血管外皮瘤    與腦膜瘤有很多相似性,1993年以後的WHO分類將其從腦膜瘤中分離開來。但血管外皮瘤容易復發和顱內外轉移,腫瘤血供特別豐富,一般無鈣化和骨質增生,部分病例有局部骨質破壞;
  3、血管母細胞瘤   腫瘤血供豐富,強化明顯,常可見血管流空影,腫瘤多發常見,部分病例可有家族史,可同時伴發腎、胰、腎上腺等器官的囊腫或腫瘤;
  4、神經鞘瘤   腫瘤常有囊變,無腦膜尾徵,一般無鈣化等可助鑑別;
  5、轉移瘤   具有病情發展迅速,常有原發病灶,腫瘤壞死囊變常見,瘤周常有明顯水腫等特點。
  治療
  1、手術  通常是首選治療方法。爭取做根治性手術,對於有條件者應將腫瘤及其附著的硬膜和受侵犯的顱骨全切除,以減少復發;
  2、立體定向放射神經外科   包括珈瑪刀、X刀、射波刀等。適用於手術切除較困難風險較高部位(如海綿竇)的腫瘤,或者手術無法全切除部分腫瘤殘留者,或者身體狀況不能耐受開顱手術者,腫瘤直徑以<3cm 為宜。腫瘤位於矢旁、鐮旁、側裂、靠近皮層主要回流靜脈者,放射神經外科治療後發生腦水腫的風險較大;
  3、普通放射治療   主要應用於非良性腦膜瘤(如不典型腦膜瘤和間變性腦膜瘤)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以延緩復發;
  4、介入治療    主要作為手術前的輔助治療,通過術前栓塞減少腫瘤血供,以方便手術切除,主要用於頸外動脈供血為主的血供異常豐富的腫瘤;
  5、其他療法    目前還沒有關於藥物治療腦膜瘤的成功報道。激素受體拮抗藥、間質內放療等的療效尚不確定,有待進一步研究。
  復發腦膜瘤的處理
  對於復發腦膜瘤的治療,根據腫瘤的生長部位、腫瘤大小、患者年齡、身體狀況等因素,如果再次手術引起嚴重殘疾或危險的可能性較小,應該首選手術治療。對於不適合再次手術者,可以酌情選用珈瑪刀、X刀或者普通放射治療等措施。
  無症狀腦膜瘤的處理
  隨著CT和MRI的普及應用,臨床上有不少患者發現腦膜瘤時並無症狀。對於影像學上顯示腫瘤有鈣化、質地較硬(MRI T2為低或等信號)、體積較小(直徑<3cm)的無症狀腦膜瘤,有可能可以避免手術,但需密切隨訪觀察,發現腦膜瘤後3個月隨訪一次,如無明顯生長,以後每年或每隔一年複查一次。在發現腫瘤迅速增大或出現症狀時,需要採用手術治療。
  預後
  據統計,腦膜瘤的5年總生存率為69%,並且隨著年齡增加而遞減。21~64歲患者5年生存率為81%,≥65歲者為56%。患者的手術死亡率和預後與年齡、身體狀況、腫瘤位置、腫瘤性質、是否全切除等因素有關。一般而言,腦膜瘤患者高齡、身體素質差、腫瘤位置深、間變性和不典型腦膜瘤、腫瘤未能全切者,預後相對較差。手術全切除的良性腦膜瘤的5年複發率為20.5%。有報道惡性腦膜瘤的5年複發率為78%。

腦膜瘤如何診斷和治療相關文章
一、甚麼是腦膜瘤腦膜瘤是發生於大腦表面腦膜組織的腫瘤,起源於蛛網膜顆粒細胞。腦膜瘤多數是良性的,然而也有少數是惡性的。腦膜瘤大約佔所有顱內原發腫瘤的五分之一,位居中樞神經系統原發腫瘤的第二位。作為良性腫瘤,它的生長多較緩慢,常常需要經過許多年。正是由於腫瘤生長緩慢,有時候腫瘤已經長的巨大才被發現。約四分之一的腦膜瘤患者以癲癇為最初的臨床表現,其餘則多以腫瘤生長引起的佔位效應(頭疼,嘔吐等)為主要
發布於 2023-01-23 21:02
0評論
腦膜瘤很常見,佔顱內腫瘤的15.31%,僅次於膠質瘤。成年較多,老年與兒童較少,嬰幼兒更少。女性稍多於男性。腦膜瘤原發於蛛網膜內皮細胞,凡屬顱內富於蛛網膜顆粒與蛛網膜絨毛之處皆是腦膜瘤的好發部位。矢狀竇旁,大腦凸面,大腦鐮旁者多見,其次為蝶骨嵴、鞍結節、溴溝、小腦橋腦角與小腦幕等部位,生長在腦室內者很少,也可見於硬膜外。尚有異位的腦膜瘤,偶見於顱骨板障、額竇、鼻腔頭皮下或頸部,系來自異位的蛛網膜
發布於 2022-10-22 17:39
0評論
手術後及放化療期間應要求患者適當臥床休息,但不主張絕對臥床休息,病情顯著好轉後可適當增加活動量,以不引起疲勞為原則。 2宜進抗腦瘤的食物,如小麥、薏米、荸薺、海蜇、蘆筍、炸壁虎、炸全蠍、海帶。這些食物對身體的恢復很有幫助。 3給患者喝寧神排骨湯:黃芪10克,淮山藥20克,玉竹25克,陳皮2克,百合20克,桂園肉15克,枸杞子10克,豬排骨300克或整雞一隻,食鹽。先將黃芪、山藥等藥材放入布袋中,
發布於 2023-12-22 21:18
0評論
腦膜瘤是一類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是第二位顱內常見腫瘤(僅次於膠質瘤),發病率大約為2/10萬,佔顱內腫瘤大約20%左右,絕大多數腦膜瘤為良性腫瘤,極個別如腦膜肉瘤為惡性腫瘤。腦膜瘤大約85%位於幕(小腦幕)上,其餘位於幕下,以大腦凸面及矢狀竇旁多見,其餘分佈無明顯規律性,病理學主要分為:內皮型、纖維母細胞型、砂粒型、血管母細胞型、移行或混合型,惡性腦膜瘤(良性復發)及腦膜肉瘤。針對於腦
發布於 2022-10-03 11:53
0評論
兒童腦膜瘤與成人腦膜瘤的區別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成人腦膜瘤多為良性,肉瘤樣變少見,而兒童顱內腦膜瘤惡性較成人多見。位於側腦室三角區和後顱凹:成人腦膜瘤好發於大腦突面或矢狀竇旁,而在兒童期腫瘤多位於側腦室三角區和後顱凹。合併有神經纖維瘤:兒童腦膜瘤患者多合併有神經纖維瘤病。內皮型和血管內皮細胞型多見,腫瘤常生長較快,就診時腫瘤可生長巨大。成人腦膜瘤以纖維型和沙礫型多見。多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較多與硬
發布於 2023-02-11 07:33
0評論
很多患者常常因體檢或者不適發現患有腦膜瘤,那麼對於多大的腦膜瘤需要手術治療,多大的腦膜瘤可以繼續隨訪觀察,腦膜瘤術後是否需要進一步放療等一些問題,我根據2015年美國NCCN指南,做了一張規範化腦膜瘤治療的流程圖,供廣大患友查閱,以便對自己的病情有進一步的瞭解和及時就診。
發布於 2023-02-03 23:32
0評論
腦膜黑色素細胞瘤是顱內少見腫瘤。1、病例報告1.1、基本資料本組病例共3例,男1例,女2例,年齡35~53歲(平均44.6歲),發生部位幕上2例,幕下1例。全切術後隨訪1~10年未見腫瘤復發。1.2、典型病例王某,男,52歲,因頭痛、頭暈2月、行走不穩1月入院。頭痛、頭暈呈持續性,噁心、無嘔吐,飲水嗆咳、聲音嘶啞,無吞嚥困難,無眼球震顫,雙側視乳頭水腫,右下肢無力,行走不穩,向右偏斜,Rombe
發布於 2022-12-02 22:46
0評論
概述 板障型腦膜瘤是很少見的,這種疾病約佔腦膜瘤總數的百分之一,這種疾病發生可能源於胚胎期殘留,在顱骨內的,蛛網膜細胞,也有很多人認為,顱腦外傷顱骨骨折,自應腦膜撕裂後蛛網膜細胞巢被種植於硬膜以外所致,很多人對於這種疾病的症狀和治療都沒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平時對於這種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沒有多大的常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板障型腦膜瘤。 步驟/方法: 1、 板障型腦膜瘤的症狀表現,多發生於青壯年,
發布於 2022-10-13 07:35
0評論
概述 我爺爺是一個退休的工人,平時非常的注重保養,身體情況一直挺好的,可是不知為甚麼最近他老是說頭疼,去醫院檢查醫生說得了腦瘤,腦膜瘤有顱內腦膜瘤和異位腦膜瘤之分,前者由顱內蛛網膜細胞形成,後者指無腦膜覆蓋的組織器官發生的腦膜瘤,主要由胚胎期殘留的蛛網膜組織演變而成,好發部位有頭皮、顱骨、眼眶、鼻竇、中耳、鼻腔、腮腺、頸部、三叉神經半月節、硬腦膜外層等。 步驟/方法: 1、 一般認為骨質增生
發布於 2022-10-13 07:19
0評論
腦膜瘤是成人常見的顱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膠質瘤,大多數為良性,生長緩慢,與腦組織界限清楚,只有少部分(約1.7%)呈惡性生長。腦膜瘤的發生與蛛網膜有關,可發生於任何有蛛網膜細胞的地方,特別是有蛛網膜顆粒的部位,常見的部位有:矢狀竇旁、大腦凸面、大腦鐮旁、鞍結節、蝶骨嵴、嗅溝和側腦室等。臨床症狀主要與腫瘤發生的部位有關,較小的腫瘤早期往往沒有症狀,大多在體檢時偶然發現,而較大的腫瘤往往是因局部腦組
發布於 2022-10-20 00:0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