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10 05:46

  腦中風(包括缺血性腦血管病和腦出血性病)是當今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發病率約為200人/10萬人口/年,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腦血管一過性缺血性發作和腦血栓形成)佔75~85%;腦出血(主要為動脈硬化性高血壓腦出血)佔10~15%。腦中風發生後的半年內死亡率可達54%,生存者則遺留有不同程度的殘廢。半個世紀以來,神經內外科均致力於對腦血管病的診治,雖在治療適應症、方法等存有爭議,但總是不斷取得共識。尤其隨著神經放射診斷學、核醫學、顯微外科技能和器械及基礎研究的飛速發展,腦中風的外科治療有了更新的進展。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
  研究表明,當腦血管局部狹窄或阻塞,而腦側枝循環又不良時,將出現3種腦缺血閾值:1、神經功能缺血閾值:腦血流(CBF)由正常的每分鐘55-56ml/100g降到23ml/100g以下後出現肢體偏癱;2、神經元電活動缺血閾值:CBF<每分鐘20ml/100g,腦電活動減弱,CBF每分鐘10-15ml/100g,電活動處於靜息狀態;3、膜泵功能缺血閾值:CBF≤10ml/100g時,ATP耗盡的神經元釋放K+,引起細胞外K+濃度升高,並伴神經元內鈣超載和膠質細胞內Na+、Cl-及HO2的異常增加。局灶性腦缺血的中央區(又稱暗帶)的神經元處於膜泵功能衰竭,即使在短時間內恢復腦血流,仍不能逆轉存活。而缺血的周邊區(半暗帶)僅腦血流量降低,神經細胞興奮性存在,尚能耐受一定時間缺血而不發生神經細胞死亡。因此,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就是利用半暗帶的神經元耐受缺血時間(治療窗),利用各種方法恢復腦血流,挽救瀕死的神經細胞。治療窗的大小取決於缺血時間和有效側枝循環的建立。一般認為人類的腦缺血治療窗為缺血發生後3-6小時。
  一、頸動脈內膜剝除術
  1951年Fisher經過臨床和病理研究證明,顱外頸動脈狹窄或閉塞與腦缺血發作或梗塞有關。1953年,Pickering和Rob則首先開展了頸動脈內膜剝除術治療和預防一過性腦缺血發作(TIAs)。繼後,被廣泛採用且不斷改進、豐富手術適應症、方法、術中的腦保護和監控等問題。
  (一)手術適應症:1、反覆單側頸動脈系統一過性缺血性發作,頸動脈造影顯示同側頸動脈狹窄≥70%;2、有單側頸動脈系統一過性缺血性發作,頸動脈造影顯示雙側頸動脈狹窄嚴重,可先做症狀側手術,四周後考慮對側手術;3、一過性黑蒙發作或輕型完全性腦卒中(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頸動脈造影顯示狹窄,但未≥70%,但有粥樣硬化斑塊或潰瘍形成,CT檢查無大的梗死灶,無周邊水腫;4、椎-基底動脈系統TIA發作,腦血管造影顯示頸動脈狹窄,而大腦後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的更多動脈由狹窄頸內動脈共血;5、有或無TIA發作,但平時存在血管雜音突然消失,頸動脈造影顯示頸動脈嚴重狹窄或有血栓形成,應急診手術;6、無症狀的頸內動脈嚴重狹窄,可行預防性手術。
  (二)療效:近年來,多組前瞻性、隨機和對照研究顯示頸動脈血栓內膜剝除術對有症狀或無症狀頸動脈嚴重狹窄者均有明顯效果,可減少TIA發作或腦卒中。美國退伍軍人管理局等多中心研究(91年)表明:腦血管造影診斷無症狀頸動脈狹窄>50-60%者隨機分成內外科組,隨訪4-5年,腦卒中率外科組為5.1-8%,內科組為11-20.6%。診斷有症狀頸動脈狹窄>50-90%,隨機分內外科組,隨訪3-5年,腦卒中率外科組為3.7-9%,內科組為19.4-26%。
  二、大腦中動脈血栓摘除術
  1956年Welch等首次報告一例成功摘除大腦中動脈血栓之後,文獻有多次報道。
  (一)適應症:主要經腦血管造影證實大腦中動脈栓塞,治療窗(從動脈栓塞到手術再通時間)應在6-8小時內。
  (二)療效:術後大腦中動脈再通率達75%,完全恢復功能10%。
  三、顱內血管重建手術
  顱內血管重建系用外科手術重新建立腦的側枝循環通路,它包括顱內外動脈吻合術,大網膜顱內移植,頭皮動脈、硬腦膜動脈、顳肌與腦皮質血管敷貼術等。
  1951年Miller及Fisher首先提出顱內外血管搭橋治療顱內血管阻塞疾病的理論。
  1967年Yasargil成功地將顳淺動脈吻合於大腦中動脈皮質支治療腦缺血疾病。從此,開創了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重建顱內血管治療和預防腦缺血性疾病的新篇章。
  (一)適應症:1、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經內科治療無效者;2、經腦血管造影證實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側枝循環不良,頸內動脈狹窄或閉塞,不適宜作頸動脈內膜剝除;3、區域性腦血流測定有局部或偏側腦低灌注;4、一側頸內動脈狹窄,對側頸動脈閉塞,欲作狹窄側頸內動脈剝除者,可先作一側顱內外血管重建術;5、椎-基底動脈狹窄,有腦幹缺血癥狀者;⒍Moyamoya病,TIA為主要臨床表現。
  (二)療效:顱內外血管重建術作為治療缺血性疾病的一種新方法,在應用初期難免有指徵過濫偏向。1985年國際合作研究發現,此項技術並沒有減少腦中風發生,但圍繞研究方法和它的應用仍存在爭論,有關改進研究仍在進展中。因此,在嚴格控制腦缺血性中風的顱內外血管重建術的應用指徵同時,深入開展臨床基礎研究。
  四、經皮血管擴張成形術
  經皮血管擴張成形術係指經皮穿刺股動脈,送入特製球囊導管,擴張狹窄的動脈(包括頸、椎-基底動脈),以恢復或改善動脈供血。1980年Sundt等首次用特製導管擴張3例椎動脈嚴重狹窄患者。近10年來,隨著微導管和介入技術發展,繼續有治療報告,但由於顱內腦動脈在解剖上異於顱外動脈(如腦動脈壁薄,周圍無軟組織支撐等),因此至今開展此項技術,必須謹慎從事。
  五、經股動脈頸動脈支架血管內成形術
  此術乃經皮穿刺股動脈,在頸總動脈分叉處至頸內動脈狹窄部先球囊擴張後,再置入可自行擴張的Wallstent頸動脈支架。1996年Roubin等首次報告99%的患者經頸動脈支架置入術獲得成功。
  六、開顱減壓術
  開顱減壓術是一種治療由於各種顱內疾病引起顱內壓明顯增高的姑息方法。過去亦用於治療腦梗塞後的頑固性腦水腫,但發展緩慢。近年來,隨著對腦缺血的病理生理的深入認識,開顱減壓術又得到重視和開展。
  (一)適應症:缺血性腦梗死(包括大腦、小腦)患者有意識障礙或早期腦疝表現。CT檢查提示大片缺血灶伴廣泛腦水腫,中線結構移位或基底池受壓或腦幹受壓或腦室擴大,而內科治療無效;
  (二)療效:據文獻統計外科治療111例,其中76例存活,死亡率為31.5%,而內科治療死亡率則達70%以上。因此,開顱減壓術治療缺血性中風伴嚴重腦水腫,以挽救患者生命不失為一種積極的治療手段。
  動脈硬化性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
  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是Cushing於1903年最早提出外科手術的可行性和指徵。1932年Bagley及次年Penfield等相繼發表應用手術治療的報道,但療效因無診斷手段而不佳。至50年代後,腦血管造影術在腦內血腫診斷上的應用,提高了定位診斷的準確性,開展開顱清除腦血腫的外科治療增多,但手術死亡率在50%左右,與內科治療的死亡率不相上下。70年代,CT的問世和廣泛應用,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不但定位準確,而且為外科治療提供了一系列決定手術指徵和方法的影像學資料,加上神經外科技術、手術器械和照明的不斷更新,腦出血的外科治療的成功率正日益提高。
  一、腦出血的手術適應症:70年以來,對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原則是依據患者的意識狀態、神經系統體徵、CT影像診斷(包括血腫部位、血腫量、中線結構移位等)等確定手術適應症。
  1、意識狀態:處於嗜睡、昏沉、淺或中昏迷或清醒漸轉入意識水平下降;
  2、瞳孔變化:瞳孔等大或雙側瞳孔不等大,光反射存在或遲鈍;
  3、神經系統體徵:不同程度偏癱、失語(優勢半球出血)、單或雙側病理反射;
  4、CT表現:(1)血腫部位:①殼核出血,血腫擴展至外囊,或內囊前肢、後肢、前後肢破入腦室;②丘腦出血,血腫侷限丘腦或破入腦室或擴展至內囊③大腦各葉(皮質下)出血④小腦出血,血腫侷限小腦半球或破入腦室⑤腦幹出血破入腦室。(2)血腫量:幕上血腫>30ml,幕下血腫>10ml。(3)中線結構移位≥0.5-1cm;
  5、無心、肺、腎等嚴重疾患病史,發病後無藥物難以控制的高血壓≥26.6/16KPa(200/120mmHg),無併發消化道出血等。
  總之,手術的目的在於儘快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解除腦組織的受壓,儘可能地防止或減輕出血後一系列繼發性病理改變,打破危及生命的惡性循環,從而改善或恢復出血周邊神經細胞功能。
  二、手術時機:手術時機選擇在70年前爭論不少。Bagley主張2周後手術;Mitsuno等指出,發病後24小時-48小時之間手術最為理想,原因是24小時內患者多呈休克狀,48小時後由於肺部等併發症出現對手術不利。70年代以來,大多主張早期或超早期手術(出血後7小時內),認為出血後6-7小時,血腫周邊開始出現腦水腫、腦缺血、腦組織壞死等病理變化且隨時間增長而形成惡性循環。為打破出血後很快出現一系列繼發病理變化以致危及生命的惡性循環,對適應手術的腦出血都提倡早期或超早期手術。
  三、手術方法:
  1、開顱清除血腫術:為傳統而常用的手術方法。適應於①患者意識處於淺昏迷、中度昏迷或腦疝;②殼核出血擴張至內囊前後肢或破入腦室,丘腦侷限出血或擴展至內囊,皮質下出血且血腫量>50ml,中線結構移位明顯;③小腦出血;
  2、鑽孔或錐孔血腫清除術:是CT問世後,利用CT導向或立體定向技術穿刺血腫中心抽吸或反覆經阿基米德旋轉絞織破碎血塊再抽吸法而清除血腫的一種操作簡便、微創的手術方法,目前已廣泛採用。
  其優點:①創傷小,抽吸血腫時不易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②一般可清除血腫的70%左右,緩解顱內壓和腦受壓;③可經穿刺部位向殘餘血腫腔注入纖溶藥物(如尿激酶等),並引流溶解之血塊。
  適應於:①高齡及無開顱條件患者;②出血量不大③各部位出血(小腦出血慎用),尤為深部出血(如丘腦、腦實質伴腦室出血);
  3、血腫纖溶引流術:80年代初,日本Itakura等相繼報道尿激酶對高血壓腦出血的纖溶治療,繼後得到廣泛支持和應用。
  適應於開顱或鑽孔血腫吸除術後殘餘血腫。術後24小時,尿激酶6000-10000U溶於2-5ml生理鹽水中經引流管注入血腫腔,夾閉引流管2-4小時後放出引流,每日1-2次,一般3-5天;
  4、內窺鏡在血腫清除術中的應用:近10年來,內窺鏡在神經外科領域得到應用,Aeur等將腦內窺鏡用於清除顱內血腫,並與內科治療比較,表明內鏡手術組的死亡率和病殘率明顯低於內科組。其適應於發病6-48小時內,血腫量<50ml,無腦疝的高齡或一般情況差的患者。
  四、影響手術療效因素:
  1、意識狀態:術前患者意識障礙愈重,療效愈差。日本水上公宏報告術前意識為清醒、嗜睡、淺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其術後死亡率分別為0、13%、32%、64%、94%;
  2、出血部位:深部出血(如丘腦)因影響腦重要結構,療效較差。淺部出血(如皮質下、殼核外側)療效較滿意;
  3、出血量:出血量越多,預後越差,但尚需與出血部位綜合分析;
  4、術前血壓:血壓≥26.6/16Kpa,並難以控制者,預後差;
  5、手術時機:手術時間越遲,死亡率越高。這不僅指術前,術後因腦出血後一系列繼發病理變化所形成的惡性循環及各種併發症均導致死亡;
  6、手術方法:難以斷定。但微創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將逐漸成為主要的手術方法;
  7、年齡、器質性疾病:年齡不作為單獨因素,但有心、肺、腎等臟器疾患者影響療效。

腦卒中的外科治療有哪些進展相關文章
全球範圍內,卒中每年影響近1500萬人,給社會帶來巨大負擔。因此,卒中的介入治療,將對世界衛生狀況產生巨大影響。近幾年,卒中介入的臨床試驗取得了不同的結果。2013年,NEJM雜誌上發表了幾項大型試驗的研究結果。遺憾的是,3項關於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的血管再通試驗,及2項經皮卵圓孔未閉(PFO)封堵術預防栓塞性卒中試驗,均未能得到優於現有藥物治療的療效。相反的,LancetNeurol雜誌
發布於 2022-09-25 04:20
0評論
對於進展型卒中,是一個永遠討論不完的話題。過去曾有專家說,進展型卒中嘛,要做好分型、分期、分層,做好病因學診斷,再做針對性處理,可是現在我們已經做到了,但仍確實有一部分患者持續加重。上述患者通過MRA可見已經明確左側頸動脈閉塞,通過前交通動脈代償左側大腦中動脈血供,梗塞灶明確存在。在去除患者其它一般狀況不良等不利因素後,現在要討論的是為甚麼患者逐漸進展、逐漸加重?實際上就是討論為甚麼患者病灶周圍
發布於 2022-12-26 19:50
0評論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最近十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卒中治療方法。以前,對卒中只能進行保守治療,防止梗死灶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尋找能夠將卒中損傷降低到最小的有效藥物,人們做了非常大量的努力和研究。現在,已經能夠通過藥物治療來縮小梗死灶或保護腦細胞不受缺血的損害了。卒中的急診治療血栓性卒中或栓子性卒中在開始的幾小時內就能夠造成非常大的損害。因此,研究者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開發那些可以溶解血凝塊的藥物(溶栓劑)和那些
發布於 2022-10-20 15:49
0評論
1、高血壓病。無論是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高血壓是最主要的獨立危險因素。 2、糖尿病。通過控制飲食、降糖藥,將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的範圍內。 3、心臟方面的疾病。如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等等。尤其是防止心房顫動引起的栓子脫落所造成的腦血栓。 4、血脂代謝混亂。極低濃度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動脈硬化脂蛋白。 5、短暫性腦缺血的
發布於 2024-04-16 00:48
0評論
1、何為二級預防?和其他疾病一樣,卒中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的措施是尋找和去除危險因素,卒中的二級預防是指有過一次急性卒中事件(包括TIA、腦梗死等),防止再次發生卒中所採取的防治措施。國內外大量臨床研究證明,重視二級預防並採取有效措施是減少卒中發病率、死亡率和再發卒中的唯一有效方法。2、二級預防有何必要?我國是卒中大國,卒中患病率居全球第二,卒中患者的複發率位居全球第一。在我國
發布於 2023-01-08 04:11
0評論
腦梗塞與腦出血的症狀與徵兆會因腦病變的部位而異,最常見的有偏側肢體或單肢的運動障礙(肢體無力)及感覺障礙(麻木、感覺遲鈍等),語音障礙(口齒不清),失語(說不出話、不知所云或無法理解語意等),平衡障礙、軀幹不協調,視物不清或複視,不明原因的頭痛、頭暈等。從起病後症狀發展過程來看,動脈粥樣化血栓性梗塞的症狀一般不會立刻完全出現,而是多半會一點一點階段性地惡化;心源性腦栓塞則是會數秒鐘內引發嚴重的半
發布於 2022-10-19 16:19
0評論
腦卒中的預兆徵象當出現下列症狀中的一種或幾種時,你應該高度警惕是否發生了卒中。每個人,特別是那些有高度卒中危險性的人群,應該熟知下列徵象。突然發生的臉、胳膊或腿的無力、麻木或癱瘓(特別是症狀出現在身體的一側時)突然不能說話(或講話模糊不清、沒有邏輯)或不能理解別人講的話突然發生的一側眼鏡的失明或視力下降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突然發生的無法解釋的眩暈、失去平衡或運動不協調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
發布於 2022-10-20 15:54
0評論
1、短時間內出現頭痛,嘔吐,偏身無力或/和麻木,口角歪斜,講話不清,嗜睡,煩躁,甚至不省人事,這在出血性腦中風的症狀中是比較嚴重的。 2、出血性腦中風的症狀還表現在發病初期多有血壓升高,心率快,呼吸急促,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3、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動脈硬化,視網膜出血,偶見視乳頭水腫。 4、多數出血性腦中風病人腦膜刺激呈陽性。 5、肢體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同向偏盲。出血量大或出血靠近丘腦者常有高
發布於 2024-04-16 00:55
0評論
據統計,腦血管意外(卒中)的世界平均發病率約為200/10萬人口?年,而北京市達370/10萬人口?年;70%的生存者有程度不同的殘疾存在;國家每年花費在腦卒中患者的支出大約在100億元以上。患者或存在運動感覺障礙,或意識、語言、吞嚥、認知,以及精神心理障礙,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不但降低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也給社會和政府形成很大的壓力。康復對腦卒中的整體治療效果和重要
發布於 2022-09-24 23:43
0評論
    緊隨MRCLEAN試驗(荷蘭進行的一項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的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顯示卒中患者能夠獲益於血管內治療之後,兩項有關取栓裝置的試驗由於血管內治療組的獲益而提前中止,第三項試驗也暫停進入了早中期分析階段。在最近舉行的第9屆世界卒中大會上發佈的MRCLEAN試驗結果顯示,血管內介入治療(包括動脈導管插入至閉塞部位進行機械處理,大多數患者首先接受溶栓治療)與90天時的功能改善相關
發布於 2022-10-21 06:2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