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14 15:01

  膽囊腺肌增生症在臨床上並不常見,但近幾年來其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有很多個案報道,但對其流行病學特點尚無統一認識。本文複習中國近30年的2876例膽囊腺肌增生症文獻資料,探討膽囊腺肌增生症的流行病學特徵和診治經驗。
  膽囊腺肌增生症 這一名稱於1960 年提出,目前已被普遍採用。其他名稱還有膽囊腺肌瘤病、腺樣增生性膽囊炎、囊性膽囊炎、膽囊憩室病、膽囊囊腺瘤及膽囊錯構瘤等10 餘種,這是由於當時人們對膽囊腺肌增生症的認識不全面所致,現多已被棄用。膽囊腺肌增生症是膽囊的增生性改變,其特點是過度增生的膽囊黏膜上皮向增厚的肌層陷入,造成局部狹窄,或在膽囊底部有侷限性的隆起,造影時可見充盈缺損,造影劑進入其中央時,猶如臍狀。可分為:①瀰漫型(廣泛型),整個膽囊壁呈瀰漫性增厚。②節段型(環狀型),在膽囊頸部或體部形成節狀肥厚,在增厚的膽囊壁中段出現環狀狹窄,把膽囊分隔成相互連通的2 個小腔,以至膽囊形似葫蘆。③侷限型(基底型),1 191 例中有596 例患者為侷限型(50.04% ),264 例中212 例位於膽囊底部(80.30%)。故膽囊腺肌增生症以此型多見,多位於膽囊底部,呈中央凹陷的圓形隆起性病變。
  病因目前仍不甚清楚,有人認為,本病可能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非炎症、非腫瘤性增生病變,可能與膽囊動力異常、膽囊結石及慢性炎症的長期刺激、膽囊膽管發育異常或與先天性胰膽管合流異常有關。發病年齡分佈廣泛,平均年齡46.14 歲,35~55 歲的中青年女性多見,其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增加趨勢。51% 的病例同時伴有結石,因此可推測結石可能是造成腺肌增生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有人認為,由於這種結石多嵌於羅- 阿竇內,膽囊腺肌增生症也可能是結石形成的原因。其病理學基礎是羅- 阿竇腔內有膽汁淤積、膽固醇沉積而形成的膽固醇結晶及微小結石。本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隱痛,部分有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表現。多伴有膽囊結石。少部分無症狀。
  本病主要病理表現為膽囊壁纖維性增厚,常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伴平滑肌細胞的增生肥大,侷限性管壁增厚,可達正常時的3~5 倍,黏膜上皮過度增長,伸入黏膜下層和肌層形成壁內憩室、囊腫,或稱羅-阿竇,其直徑多在0.8 cm以下,2.0 以上者少見。本病行口服膽囊造影檢查的準確度和敏感度均不高,目前臨床上已不常用。膽囊腺肌增生症是羅-阿竇穿透膽囊肌層,常通過超聲來診斷。超聲檢查比較敏感和簡便,是目前的首選方法。但平均檢出率仍未超過50% 。此外,本病常合併膽囊炎、膽石症、膽汁過分黏稠及積膿,以及附著膽囊壁的膽砂、膽泥或血凝塊及膽囊壁血管的強回聲,均易造成假陽性。本文中行超聲內鏡、組織諧波顯像技術檢查敏感性較高,但國內尚未普及。有報道稱,多期動態增強螺旋CT 薄層掃描和膽囊CT 成像檢查對本病的診斷準確度高而得到推廣使用,但本文中CT 檢查的陽性率僅達30% 。採用單次激發快速自旋迴波序列M R I技術對本病定性診斷有很高的精準性,並優於CT 及超聲,但國內尚未見報道。以往多認為該病屬良性,近年國內外已陸續有膽囊腺肌增生症惡變、併發腺癌或乳頭狀黏液瘤的報道。對發生於膽囊體部肝床側的腺肌瘤樣變,由於有惡變的可能,在診斷治療上須特別重視。由此可見,此病一經確診,應積極手術治療,切除膽囊為宜。
  總之,膽囊腺肌增生症的命名較為混亂,目前以膽囊腺肌增生症和膽囊腺肌瘤病應用較為普遍。病因目前尚不甚清楚。主要分佈在華東、華北地區,女性略多於男性,中青年為主,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35~55 歲。主要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隱痛,部分有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表現。多為侷限型,以膽囊底部多見。部分伴有膽囊結石。少部分無症狀。術前診斷困難,易被誤診。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超聲檢查比較敏感和簡便,是目前的首選方法。此病多為良性。一經確診,應及時切除。單純手術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該病術後併發症較少,大部分預後良好。

膽囊腺肌增生症的診斷和治療相關文章
膽囊腺肌症也稱為膽囊腺肌瘤病,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腺體和肌層增生為主的良性膽囊疾病,為膽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種。正常的膽囊黏膜下,存在著由膽囊黏膜上皮組織凹陷形成的羅-阿氏竇,一般不進入肌層。發生膽囊腺肌症時,膽囊黏膜增生、羅-阿氏竇增多並穿入肌層,形成突入肌層的小憩室,與膽囊腔之間有管道相連。過去曾認為膽囊腺肌症是一種不會癌變的良性病變,但近些年來相繼有膽囊腺肌症發生癌變的報告,其癌變率達3%~6
發布於 2024-08-07 14:37
0評論
膽囊腺肌病是一種以腺體和肌層增生為主的良性膽囊疾病,為膽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種,以慢性增生為主,兼有退行性改變,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學說頗多。1960年jutras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概念,認為是膽囊壁上一種組織成分發生過度增生的結果,它既不同於因炎症引起的疤痕組織增生的病變,它也不具有腫瘤那種破壞性和惡烴的趨勢。正常膽囊粘膜下,由於上皮組織下陷而形成羅阿氏竇,它一般不到達肌層,在有腺肌增生病時可見粘膜
發布於 2024-08-07 14:30
0評論
子宮腺肌症是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形成瀰漫或侷限性的病變,是婦科常見病。它常常會導致繼發性痛經及月經量增多等症狀,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子宮腺肌症過去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經產婦,但近些年呈逐漸年輕化趨勢。本病的治療手段較多,臨床決策需結合患者的年齡、症狀及生育要求進行個體化選擇。病因:子宮腺肌症病因至今不明。目前的共識是由於子宮缺乏粘膜下層,子宮內膜的基底層細胞增生、侵襲到子宮肌層,周
發布於 2022-09-24 21:05
0評論
膽囊造影、靜脈膽道造影或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等檢查。瀰漫型膽囊周圍有一層環形點狀影;節段型則呈葫蘆形;侷限型為圓形充盈缺損。 1.膽囊腺肌病的聲象圖特點 (1)膽囊壁增厚,呈瀰漫性,節段性改變或侷限性改變。 (2)增厚的膽囊壁內,可見無回聲暗區或回聲增強區(膽固醇沉積)。 (3)合併壁間結石和膽囊結石,可出現相應的改變。 2.膽囊腺肌病的CT表現 CT主要表現為膽囊壁增厚及伸入其內的多
發布於 2024-08-07 14:10
0評論
目前這兩個疾病在育齡婦女中是常見病,很多人由於種種症狀或者體檢中被醫生診斷這兩種病。現在我給大家介紹這兩種病的臨床表現、診斷和常用的治療方法。甚麼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是個外形像倒梨形的空腔器官。主要的結構是一層厚厚的肌肉,形成胎兒居住的宮殿。在沒有胎兒居住的時候,像沒有充氣的氣球一樣,腔只是兩層肌肉貼在一起的縫隙。肌肉的內層覆蓋一層內膜,外層是漿膜。內膜,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應該在子宮的內部,隨
發布於 2023-02-26 19:11
0評論
疾病病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慢性炎症有密切關係,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種炎性反應性病變,膽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質代謝紊亂和膽囊局部炎症反應的結果,有人認為膽囊息肉與膽囊炎症或結石症,甚或兩者都有關。病理生理病理分類為非腫瘤病變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後者又分為良、惡性。一、非腫瘤性息肉1、膽固醇息肉:非腫瘤性病變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其次為炎症性息肉、腺瘤樣
發布於 2023-01-14 14:41
0評論
自1777年deStoll首次描述膽囊癌以來,如何提高膽囊癌的診斷水平和治療效果一直是外科醫師所面臨的挑戰。在世界各地,原發性膽囊癌(primarycarcinomaofgallbladder)的發病率地區差異較大,報道在1/100000~27/100000之間,不同性別之間發病率差異較大,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4倍,年齡差異也較大,其多發生於老年女性病人,發病高峰年齡在60歲左右。原發性膽囊癌
發布於 2023-01-29 10:57
0評論
子宮腺肌病是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形成瀰漫或侷限性的病變,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一樣,屬於婦科常見病和疑難病。子宮腺肌病多發生於30~50歲左右的經產婦,但也可見於年輕未生育的女性,這可能與各種宮腔操作手術增多有一定關係。約15%的患者合併子宮內膜異位症,約50%合併子宮肌瘤。本病的治療可用藥物干預,也可行手術治療,但根治較難,只有患者絕經後子宮腺肌症方可逐漸自行緩解。故而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
發布於 2024-07-16 17:16
0評論
子宮腺肌病的定義是子宮內膜良性侵入子宮肌層導致子宮瀰漫性增大,在鏡下表現為子宮肌層中出現異位非新生內膜腺體及間質,周圍伴有平滑肌增生肥大。一、子宮腺肌病的臨床表現及病理特點有病理診斷的子宮腺肌病患者中80%年齡在40~50歲。經血過多是子宮腺肌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發生率約50%左右[2],其他症狀包括痛經、子宮出血及不孕等。婦科檢查時常可捫及瀰漫性增大質軟並有觸痛的子宮。然而,這些症狀及體徵均無
發布於 2022-10-19 01:14
0評論
膽囊息肉(polypofgallbladder),是指膽囊壁向囊腔內呈息肉樣隆起的一類病變。又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lesionofgallbladder,PLG)。膽囊息肉樣病變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但以非腫瘤性病變為多,一般認為直徑15mm以上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幾乎全是惡性腫瘤性病變,故膽囊息肉樣病變近幾年來倍加重視。病理病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慢
發布於 2023-03-13 04:1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