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的大腸是結腸和直腸的統稱,成人大腸全長約1.5m,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六部分,全程形似M,圍繞在空腸、迴腸的周圍。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電解質和其他物質(如氨、膽汁酸等),形成 、貯存和排洩糞便。同時大腸還可以分泌少量粘液,能保護腸黏膜和潤滑糞便,防止便秘,保護腸壁免遭細菌侵蝕。
當結腸粘膜受到破壞就可以發生各種疾病,常見的大腸疾病有:
1、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病因不十分明瞭。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大多數病人在20-40歲之間,男女無多大差異。
臨床表現:本病臨床特徵為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主要症狀為腹瀉及便中帶膿血,並有腹痛,伴有裡急後重感,嚴重時有發熱、貧血、消瘦,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有的病程可達10餘年以上,大多有間隙的緩解期。有時在精神刺激,飲食不當後再犯,此外尚有腹脹、噯氣、噁心、體重減輕及有時有低熱等症狀。
診斷:除了檢查血常規、糞便常規,常需要藉助影像學檢查(包括腹平片、鋇灌腸、CT等)及電子結腸鏡檢查。
治療:目前尚無根治該病的方法,治療仍以保守治療為主,主要包括一般治療、營養支持治療、對症治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氨基水楊酸類,如柳氮磺吡啶和美沙拉秦(5-氨基水楊酸)、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藥和中醫中藥。當內科保守治療無效或伴有嚴重併發症(巨結腸、穿孔、大量便血、癌變等)可考慮手術治療。
2、結腸息肉:
是大腸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於結腸或乙狀結腸,也可廣泛分佈於整個結腸。結腸息肉可在任何年齡發病,大多呈單發,也有多發,甚至許多息肉廣泛累及結腸和小腸,稱為息肉病。後者有一定家族遺傳因素,惡變機會也多。
(1)腺瘤性息肉:是大腸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病因不明。多數單發,亦可多發,呈圓形或卵圓形光滑柔軟腫塊,有的帶蒂,可移動。約50%-70%在直腸或乙狀結腸中,其次為橫結腸約佔25%左右。息肉上可形成潰瘍,有約20%-30%可有惡性變。
臨床表現:症狀主要為腹瀉、大便帶血及黏液、腹痛、貧血等症狀。
診斷:鋇灌腸檢查診斷息肉準確率約佔90%。其表現為鋇劑充滿後或稍加壓迫,可在腸腔內有圓形充盈缺損區,大息肉常有分葉狀。鋇劑排出後,息肉周圍粘附著一層鋇劑而呈環形陰影。有長蒂的息肉,可在腸腔內移動。電子結腸鏡可直視下觀察息肉,並可以取活檢明確診斷或內鏡下切除。
治療:多以內鏡下切除為主,有惡變者可行腹腔鏡手術。
(2)家族性多發息肉症:該病腸息肉很多,最多見於直腸及左半結腸,一般是全結腸都有,但迴腸末端很少被累及。該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2/3的患者有結腸息肉症的家族史或癌變史。此病的息肉為腺瘤性息肉,一般發現息肉後15年左右即可出現結腸息肉癌變。
臨床表現為:腹部隱痛、腹瀉、血便、消瘦。可併發腸套疊及腸梗阻。
診斷:X線表現為全結腸上有大小几乎相等、多發、無蒂的圓形充盈缺損。用氣鋇雙重造影顯示更為清楚。癌變後,則表現為蕈傘狀充盈缺損。
治療:因本病惡變率極高,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附:息肉惡性變的指徵
(1)大小直徑超過25px者,惡性可能性較大;直徑超過75px者幾乎全為惡性。
(2)生長速度倍增時間大於3年者,只有1%-2%為惡性;倍增時間為300天-3年者,只有19%-29%為惡性;倍增時間小於300天者35%為惡性。
(3)X線形態:
①息肉蒂長50px以上者,良性居多;
②帶蒂的息肉癌變時多發生於頸段,帶蒂的息肉很少發生淋巴結轉移;
③當廣基息肉的基底部腸壁出現切跡時,往往說明息肉已發生癌變;
④觀察息肉的表面形態學表現亦很重要,當其表面不規則時,往往說明此息肉已發生癌變;
⑤於切線位觀察到息肉的基底部寬度大於高度時,往往說明此息肉惡性變的可能性較大。
3、結腸癌:
結腸癌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道癌,癌腫多見於左半結腸,多發生在直腸、乙狀結腸處。右半結腸約佔30%,多見於盲、升結腸。男性多於女性,好發年齡為50-60歲。
結直腸癌的相關因素:
(1)飲食因素:高脂,高肉食,低纖維飲食與直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尤其燒烤、臘腸、燻肉等飲食。
(2)遺傳因素:在直腸癌患者家族中,約25%的患者有惡性腫瘤的家族史,其中半數亦為消化道腫瘤。
(3)息肉:直腸癌的發病與息肉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家族性多發性腺瘤息肉病,目前被認為是癌前病變,發生癌變的可能性極大,其次,乳頭狀腺瘤性息肉,癌變的機會也較多。
(4)慢性炎症刺激:慢性的炎症刺激,易導致直腸癌的發生。如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菌痢等,均可發生癌變。潰瘍性結腸炎病程超過10年的患者,易癌變,惡性程度高,易轉移,預後較差。據統計,患結腸炎比未患結腸炎的結直腸癌發病率高8-10倍。
(5)此外,結直腸癌的發生,還與精神因素、年齡、內分泌因素、環境因素、氣候因素、免疫功能異常及病毒感染等有密切關係。
臨床表現:
(1)早期症狀:結直腸癌早期,病人無明顯異常改變。有以下症狀者需警惕,需做直腸指診:
①大便習慣異常,排便次數增加,同時出現少量粘液性便、粘液血便,反覆發作或久治不愈者。
②既往有粘液便、腹瀉病史,症狀突然加重,排便次數、糞便的性狀發生變化者。
③無明顯原因的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經治療無好轉者。
④排便費力,排出的大便變細者。
(2)中晚期症狀:中、晚期直腸癌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症狀外,尚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裡急後重等癌腫局部刺激症狀。腫瘤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腸梗阻徵象。直腸癌到晚期常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如膀胱和前列腺等鄰近組織,引起尿頻、尿急和排尿困難。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直腸癌還可以向遠處轉移到肝臟,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
直腸癌容易被誤診,早期主要表現為腹部隱痛不適,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帶血,易誤診為痢疾、腸炎或痔瘡等疾病,因而失去了早期治療的機會。因此,成年人出現排便異常時,應提高警惕,及時到專科醫院做肛門指診,必要時作電子結腸鏡檢查。
診斷:血常規示小細胞性貧血,血沉增快。大便潛血試驗持續陽性。X線表現為鋇劑充盈缺損,病變腸壁僵硬,蠕動減弱或消失,結腸袋不規則,腸管狹窄或擴張。結腸鏡檢查能明確病變性質,大小、部分甚至發現早期病變。另外血清癌胚抗原(CEA)、B超、腹部CT檢查亦有助於診斷。
治療:結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為首選,輔之以放射治療、化療藥物治療及中醫藥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