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不一定都是熱證
口苦的常規治療
在臨床上,口苦作為一種症狀還是比較常見。在中醫教科書中,口苦被認為屬於熱證,常見於火邪為患或膽熱所致。在治療上,真火上炎,常用黃連、黃芩、梔子、黃柏等苦寒清熱火藥治療。若為虛火,即為陰虛火旺所致,常用生地、麥冬、玄參、龜板等滋陰清熱潛陽之品口服,此為治療口苦的規律和準則。
陽虛口苦的病機
口苦在《黃帝內經》中稱為 "膽病",認為口苦與膽汁密切相關,如《素問-瘻論》有";肝熱則膽洩口苦";《靈樞-四時氣》有";膽液洩,則口苦"。"《靈樞-脹論》有 "膽脹肋下痛脹口苦好太息";又說 "膽病好太息,口苦吐汁";《素問-奇病論》也首次提出膽虛可導致口苦,如"此人,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溢而口為苦"。後世醫家對此有進一步的論述,如《聖濟總錄-膽經》說:"論曰:足少陽虛,膽氣虛。虛則生寒,寒則其病畏而不懼,不能獨臥,口苦善太息,吐出之汁......,蓋膽虛則神不守舍,其氣外溢,循其位而病也"。
陽虛口苦的治療
陽虛口苦,餘常以姜、桂治療;若認為少陽為寒溼之邪所滯,桂枝合二陳湯或苓桂術甘湯加減。若無明顯熱象,方中可不加黃芩等陰藥,用陽藥祛滯後,口苦自然消失。如果認為坎陽不足,真陽上浮,則需加杜仲,甚至用四逆湯治療,以引陽氣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