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為甚麼要修改第6版食道癌的TNM分期?
A1:因為AJCC-UICC出版的第6版食道癌分期系統當時既沒有采用具體數據,也沒有與胃癌分期進行整合。第6版食道癌的臨床分期是一種經驗性的分期,它是根據T、N、M分期簡單的升序來確定的。隨著與生存相關的一些解剖學和非解剖學腫瘤特徵因子日益收到重視,臨床醫生要求對第6版分期進行修改的呼聲越來越高。此外,第6版食道癌的N分期不是根據陽性淋巴結的數目來確定的,這與胃癌的N分期不相同,於是導致胃食道連接部癌的分期根據前一版的胃癌或食道癌分期會得出不同的臨床分期,這種分期上的混亂與要新版來予以糾正。
應AJCC的請求,國際食道癌合作項目(WECC)收集了來自三大洲五個國家的國際多中心數據建成了一個4627名食道癌或胃食道連接部癌患者的數據庫,這些患者都做了食道切除術,但未行術前或術後輔助治療。然後研究人員分析了腫瘤特徵與患者的生存率,並發現食道癌的生存率隨著臨床分期升高而下降、分期組間差異明顯而組內數據分別均勻。
Q2:第7版食道癌的TNM分期與第6版究竟有哪些細節不同?
A2:AJCC-UICC第6版食道癌TNM分期如下:
T分期:
Tis:原位癌
T1:侵犯食道固有板、粘膜肌層和粘膜下層
T2:侵犯食道固有肌層
T3:侵犯食道纖維外膜
T4:侵犯鄰近結構
N分期:
N0: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N1:區域淋巴結轉移
M分期:
M0:無遠處轉移
M1a:頸部淋巴結轉移(食道上段癌)或腹腔淋巴結轉移(食道下段癌)
M1b:所有其它的遠處轉移
而AJCC-UICC第7版食道癌TNM分期如下:
T分期:
Tis:高級別增生
T1:侵犯食道固有板、粘膜肌層和粘膜下層
T2:侵犯食道固有肌層
T3:侵犯食道纖維外膜
T4:侵犯鄰近結構
T4a:可切除(胸膜、心包或膈肌)
T4b:不可切除(主動脈、椎體或氣管)
N分期:
N0: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N1:1~2個區域淋巴結受累
N2:3~6個區域淋巴結受累
N3:≥7個區域淋巴結受累
M分期:
M0:無遠處轉移
M1:無遠處轉移
Q3:術前CT檢查可以進行食道癌分期嗎?
A3:MDCT確定腫瘤侵犯食道壁確切深度的能力有限,而CT進行具體T分期的準確性也低於超聲內鏡。CT是一種可以對食道癌進行分期的無創性影像設備。食道擴張時正常的食道壁厚度在CT上常小於3 mm,當食道壁厚度大於5 mm時則為異常增厚。儘管T1或T2分期食道癌常表現為食道壁的不對稱性增厚,但是在常規檢查時不使用超聲內鏡或PET-CT腫瘤不易檢出。當食道癌表現為腔內腫塊時在CT上則易於檢出。T3期食道癌在CT上表現為明確的食道壁增厚或導致食道梗阻的腫塊。在某些病例中,腫瘤穿透食道纖維外膜可表現為腫瘤周圍境界不清的異常軟組織影,當食道癌與鄰近結構間的脂肪層存在時腫瘤的這種表現就可被確定為T3分期。
CT是評估食道癌局部侵犯至鄰近結構(T4期)最準確的檢查方法,它可以幫助確定手術切除的適用性。但是CT對於瘦弱患者和放化療或手術後的患者難以顯示確定分期的正常脂肪層。CT檢測主動脈和氣管支氣管受累的敏感性達100%,而特異性為52%~97%。
Q4:術前超聲內鏡是最準確的食道癌分期檢查方法嗎?
A4:目前,超聲內鏡可以分清食道壁各層從而確定腫瘤的T1、T2和T3分期,因此它被認為是食道癌T分期最準確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正常的食道壁在超聲內鏡上可分為五層不同的回聲,其中最內層、第三層和第五層是高回聲的,而第二層和第四層則為低迴聲的。第二層代表球囊與淺表粘膜的交界面,第二層代表固有板和粘膜肌層,第三層代表粘膜下層,第四層代表固有肌層,第五層代表食道纖維外膜與周圍組織的交界面。高頻超聲內鏡(15~20 MHz)可更準確地鑑別食道壁。儘管Meta分析顯示超聲內鏡對食道癌進行T分期的準確性達89%,但它仍存在一些侷限性。超聲具有很強的經驗性,操作者的經驗決定了分期準確性的程度。瘤周出現水腫可導致過度分期,而當腫瘤穿透有限且低於超聲內鏡的分辨率時可造成分期不足。腫瘤致食道管腔狹窄使超聲內鏡不能通過瘤體所在食道,從而不能評估整個腫瘤,不能進行分期。超聲內鏡對於T4期腫瘤作用有限。
Q5:術前PET-CT對食道癌分期有何作用?
A5:FDG PET-CT檢測食道癌的敏感性為78%~95%,其中大多發假陰性(食道癌被判為良性病變)結果都發生在T1或T2期小腫瘤,這是因為FDG PET-CT對於小於1 cm的腫瘤的檢出率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確實不高。而食道炎和胃食道返流性疾病又會導致假陽性結果的出現。此外,PET-CT對於腫瘤侵犯深度的評估和T4期的診斷作用極其有限。
Q6:組織病理學細胞類型不同的患者生存率有差異嗎?
A6: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由於長期的控煙和控酒,少數西方國家的食道鱗狀細胞癌發病率有所下降,而食道腺癌的發病率則因體重超重和肥胖症等危險因子的影響而有所上升。最近的研究顯示食道腺癌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為46%,而食道鱗狀細胞癌患者則為37%。WECC的回顧性研究結果也顯示組織病理學細胞類型預示著生存率的不同,特別是在臨床分期Ⅰ期和Ⅱ期。值得注意的是,當組織病理學細胞類型表現為混合型或無其它特異性,腫瘤應該診斷為鱗狀細胞癌。
大多數食道癌的組織病理學細胞類型是鱗狀細胞癌和腺癌。鱗狀細胞癌源於鱗狀上皮細胞,常發生於食道的中上胸段食道。吸菸和喝酒是最常見的危險因素,二者可協同促進鱗狀細胞癌的發生。其它危險因素有基因危險因子如胼胝症(tylosis)、缺鐵性吞嚥困難綜合徵(plummer-vinson syndrome)和環境暴露(鹼液吸入和治療性電離輻射等)。腺癌最常見於下胸段食道和胃食道連接部,常與Barrett綜合徵相關。它表現為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的柱狀化生,常與胃食道返流性疾病相關,而後者又與體重過重和肥胖症有關。
Q7:不同腫瘤組織學分級的患者生存率有何不同?
A7:在第7版的食道癌TNM分期中,另一個新增的癌症特徵就是腫瘤的生物活性(即組織學分級)。根據WECC的研究數據分析可知,隨著組織學分級的升高,食道癌患者的生存率出現下降,特別是早期的食道癌患者尤為明顯。T1-T3N0M0的食道鱗狀細胞癌和T1-T2N0M0的食道腺癌會受食道癌組織學分級的影響。
腫瘤被分為高分化(G1,WD)、中分化(G2,MD)和低分化(G3,PD)3級。如果食道癌的組織學分級不能評估,則腫瘤定為G1。當組織學分級為未分化時,則定為G3。
Q8:不同部位腫瘤的患者生存率有甚麼差異?
A8:食道常被分為經典的四段:頸段、上胸段、中胸段和下胸段。相對於第6版,第7版臨床分期的新定義分法其食道分段的邊界有改變。頸段食道起於環嚥肌水平,止於胸骨切跡水平,距離門齒15~20 cm。上胸段食道上起胸骨切跡,下止奇靜脈弓,距離門齒20~25 cm。中胸段食道上起奇靜脈弓水平,下至下肺靜脈水平,距離門齒25~30 cm。下胸段食道上起下肺靜脈,下止於食道下括約肌水平,距離門齒30~40 cm。
原發腫瘤的位置在第6版中確定N和M1a分期時會被間接考慮,而在第7版的T2~T3N0M0鱗狀細胞癌的分期中腫瘤的位置會被作為分析數據而直接包括。評估腫瘤位置的重要因子是確定腫瘤上緣在食道中的位置,而不是腫瘤最大體積所佔據的位置。
胃食道連接部癌在下列兩種情況下分期為食道癌:(1)腫瘤的中心位於下胸段食道或在胃食道連接部,或者(2)腫瘤的中心在胃的近端5 cm內且腫瘤蔓延至食道。腫瘤的中心在胃近端的5 cm以內但未累及食道和那些腫瘤中心離胃食道連接部大於5 cm的腫瘤均作為胃癌來分期。胃食道連接部和胃賁門部腺癌較其它胃癌的生存率更低。
Q9:第7版食道癌的TNM分期有甚麼侷限性?
A9:第6版的食道癌臨床分期僅僅依據TNM分期,而第7版的食道癌臨床分期除了解剖學的TNM分期外,還使用了非解剖學的腫瘤特徵,如組織病理學細胞類型、組織學分級和腫瘤部位。淋巴結陰性的食道癌,其危險校正的5年生存率受T分期和非解剖學的腫瘤特徵影響。淋巴結陽性的食道癌,其5年生存率受陽性淋巴結的數目影響。
第7版食道癌臨床分期的侷限性在於根據腫瘤特徵確定的分期只能進行食道切除,不能進行術前或術後放療或化療。T4和M1分期被低估或者根本沒有代表性。而且頸段食道癌有時被作為頭頸部腫瘤治療了,代表性也很差。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後進行完善。
Q10:第7版食道癌的TNM分期對臨床治療有何指導作用?
A10:食道癌的處理常常要多學科來確定優化的治療方法,這個過程是非常複雜的,也會受到醫院或臨床醫師個人偏好的影響。傳統上手術切除包括食道切除術和淋巴結切除術,然而局部複發率高和長期生存率差,使得精心設計的術前放化療或針對性放化療已變成治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對於淺表性的T1a食道鱗癌或腺癌,通常在食道鏡下直接進行組織消融。對於T1bN0腫瘤,則採用手術切除的治療放式。對於局部晚期腫瘤(T1bN1~N3,T2-T4aN0~N3),僅僅手術切除還不夠,還需要進行補充性的術前放化療。對於拒絕手術的患者,需要進行針對性放化療。對於胸段食道或胃食道連接部的局部腺癌,術前化療是很好的方法。T4b腫瘤需要進行針對性放化療。對於第Ⅳ期(M1)腫瘤,唯一能提供的就是姑息性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