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癌症長期鬥爭的過程中,隨著對癌症的認識日益深入,人類治療癌症的措施、對待癌症的態度和觀念也不斷地修正。一些正確的觀念正逐漸普及並被實踐,比如,"積極的預防,保護環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三早'(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身體回春";"與腫瘤和平共處,帶瘤生存";"信心和堅強的意志是抑制癌症的良方"等等。而另外一些謬誤的觀念尚未轉變仍大行其道,如"晚期腫瘤病人很快就會死亡";"骨轉移癌是不能治的"等等,不勝枚舉。
那麼骨轉移癌到底是不是不治之病呢?多數老百姓人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甚至一些醫療專業人員也持相同的觀點,在門診看到已有骨轉移癌的病人,覺得無措施應對,就告訴病人家屬:“把病人帶回家,好吃好喝算了,已是晚期腫瘤,沒辦法治療了。”姑且不計此話是否合理和有無科學性,至少,如此消極言語對病人家屬和病人的信心摧毀一定是巨大的和無情的。
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正式將腫瘤列入慢性病範疇,確定為可控的慢性病。癌症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具有慢性病的特點,病理變化緩慢,不能在短期內治癒。如同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有類似的特點,雖然後兩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高於腫瘤,但大多數人對腫瘤的恐懼遠甚於其它慢性病。部分原因應歸咎於一些專業人員有限的經驗介紹和一些媒介大肆渲染有關,可以說一些腫瘤病人是被嚇死的一點也不為過。
誠然,現階段晚期腫瘤是難治癒的,同時也是因為晚期腫瘤的危害和神秘激發了人們攻克腫瘤的決心,探尋腫瘤的本真。既然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腫瘤是慢性病,說明腫瘤一定程度上是可控制的。根據我們的臨床實踐,一部分晚期腫瘤病人通過介入等綜合治療,腫瘤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生存期明顯延長。尤其是這一類病人,腫瘤雖然轉移到骨骼系統,但他(她)們的心、腦、肝、腎等內臟功能良好,骨骼上的腫瘤得到有效控制後,疼痛緩解,坐立行等功能恢復,生活質量良好,生活的信心也得到強化,能積極配合其它治療,延長生命。我在行醫實踐中看到了希望,越來越多成功的病例鼓舞著我前行。如圖(先看正文,後看圖)。
也有人質疑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命意義,認為是浪費家庭和社會財富及資源。對此我也取保留態度,我個人認同生命只有一次,一定程度上生命是無價的,盲人作家海倫還夢想擁有“三天光明”的幸福,更何況是擁有寶貴的生命呢,我同樣認為擁有良好生活質量的生命更是可敬的。財富是人創造的,社會資源是為人服務的,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合理調配更多社會資源保障公民的健康,財富和資源用於拯救生命那是“用得其所”,那是認識上的人性迴歸,“以人為本,生活幸福,健康長壽”應是家庭和社會的終極追求。古人云“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 。既然任何人都難逃一死,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該消極等待,悲觀抑鬱直到死亡來臨呢,顯然不是,病人擁有擺脫痛苦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我想應該是包括病人在內的所有人,都需要有信心和熱情珍愛生命,提高生活的質量,有尊嚴地活著,認識、品味和享受生命的。
我時常被我的病人所感動,他(她)們以堅定的信念為武器與病魔鬥爭,雖然身體孱弱,不時有病痛侵襲,仍堅持認真、樂觀和豁達地度過每一天。他(她)們的堅強毅力和理性的生活態度感染著我,在受到病痛打擊的時候,他(她)們確實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以驅趕病魔。內心受到的震動、病人無助時尋求援手的眼神和為病人解除病痛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責任感,不斷驅動著我在複雜病例的治療方面苦於思考,上下求索。有很多治療成功時的喜悅,也會偶遇到治療失敗而面臨各方面壓力時的沮喪;儘管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我會感嘆個人能力太有限,猶如滄海一粟,我依然選擇了隱忍和堅守,因為我忘不了那個眼神。其實不是我一個人在戰鬥,眾多的基礎科研、醫藥、生物、工程技術專業有追求的人士都在默默地努力思考和探索,推動著科技在不斷地進步,隨之人類對生命、心理和疾病的認識逐步深入,新的治病藥物和方法不斷湧現,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觀念,掌握新技術和方法,人文關懷化地應用於病人,讓人類生命享用科技進步成果的同時閃現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