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聽到醫生跟患者說“手術很成功”,也經常患者家屬問我,“醫生,手術成功是不是以後就沒事了”,“手術成功幾率有多大?”。每每如此,我會看著患者的眼睛,停一下,讓思考飛一會兒。“成功”二字脫口而出很容易,但要客觀地理解它的內涵,就沒有那麼容易了。要評判一個手術成功與否,首先要明白你所指的成功,到底代表甚麼。很多患者希望手術能成功地“清除所有的癌細胞”,做完手術不會再復發或轉移,能夠獲得象良性疾病一樣的效果。特別是當醫生說手術成功時,這種願望就更為強烈。一旦復發轉移,就不自覺地判定原先的手術不成功。如果以理想的結果為判斷標準,那麼對惡性腫瘤來說,基本上所有的手術都屬於不成功的。
術前,醫生會和患者溝通,這是一種甚麼樣的疾病,為甚麼要做手術,不做手術會怎樣。這個就是手術的依據。而手術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改變它的自然疾病進程,延長患者的生命,並不是指完全終止病程。就當期手術而言,按照預定的方案,順利地施行,達到手術的目的,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權益,此為成功的手術。成功切掉腫瘤是一種成功。腫瘤切不掉,按術前預定的方案,做好相應的處理,也是一種成功。而術前估計不足,術中意外頻發,導致手術未能使患者獲益,甚至不良結局,這才是失敗的手術。至於術後併發症,這是手術本身的特徵,不是用來衡量手術成功不成功的簡單標準。當然,併發症發生率和術者的技術水平相關,同時也和患者個體的具體情況有直接關係。
簡單地講,順利下手術檯,是第一步的成功。能夠順利康復、出院,是第二步的成功。然後是養好身體,順利施行下一步的治療,是第三步的成功。對癌症而言,術後滿一年,是成功,然後企盼第二年的成功,還有第三年、第四年……每一階段,不可避免地,都會有患者停下腳步。但只要生存期比不手術更長,生活質量更高,病痛更少,就是手術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