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甚麼是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亦稱退行性關節炎、骨質增生,是一種影響人體關節的疾病,其實質是關節表面的軟骨遭到破壞,而其周圍的骨性組織增生。受累關節產生疼痛、活動加重,休息後緩解、久不活動有僵硬感等症狀。
二、骨關節炎是怎樣,發展的?
要理解骨關節炎是怎樣發生的,首先要了解正常的關節是如何組成和工作的?關節是兩根骨的骨端與骨端之間的連接,大多數關節的活動只允許在某一個面上活動,如膝關節,主要是屈和伸,只有一點點的側方和旋轉活動。關節的每個骨端覆蓋著一層薄薄的半透明的我們稱之為軟骨的組織。這層光滑的軟骨面一方面有利於關節的自由活動,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軟骨墊墊在骨與骨之間,在受力時有分散壓力的作用。有些關節比如膝關節,軟骨與軟骨之間還嵌著一片我們稱之為半月板的墊片樣組織。關節的周圍包著一層膜,學名叫滑膜,它會分泌少量液體,又叫滑液,具有營養軟骨和減少摩擦的作用。在滑膜的外面有一層堅韌的關節囊阻止骨與骨之間的過大的活動。再外面還有更堅強的韌帶和肌腱以保持關節在一定範圍內的活動,不至於活動過度,甚至脫位。
當關節發生骨關節炎時,軟骨慢慢變毛糙,變薄,軟骨下面的骨質變厚,骨的邊緣向外生長形成我們所謂的骨刺。滑膜腫脹,分泌過量的滑液,使關節看起來有點腫脹。時間長了關節囊和韌帶也慢慢增厚,攣縮。起到穩定關節的作用。周圍肌肉也因廢用萎縮。
在顯微鏡下看已發生骨關節炎的關節,我們會發現關節有自我修復這樣一種企圖。所有的組成關節的組織比正常狀態下活躍,比如長骨刺,骨刺是關節自己試圖修復損傷而產生的新的組織。在很多時候,這種修復是成功的,所以大多數人患有骨關節炎,而有症狀的人是少數。這些人的自我修復不能彌補他的損傷,產生疼痛和活動困難。一般發生在大關節如髖和膝。
骨關節炎的過程是相當緩慢的,以年計。絕大多數是輕微的,不足道的,但也有少數是很嚴重的。嚴重骨關節炎的骨端表面幾乎沒有軟骨覆蓋。骨與骨之間直接產生磨擦。關節軟骨缺失,骨質磨損,骨質邊緣增生,使得關節變形。
三、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骨關節炎的發生和很多因素有關。
1、年齡:40歲以前骨關節炎很少發生,一般常見於50,60歲以後。
2、性別:女性多見,而且骨關節炎嚴重。
3、肥胖:尤其是膝關節,肥胖是發生骨關節炎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一旦發生骨關節炎,肥胖反過來會加重病情。
4、關節損傷:關節外傷或手術在後期會導致骨關節炎。關節本身的發育異常也會導致後期發生骨關節炎,如髖關節的perthes病。強力的反覆的關節活動也會對關節造成傷害,所以重體力勞動者和職業運動員比較容易發生骨關節炎。
5、遺傳:有些部位的骨關節炎具有較強的家族性傾向,如手指末節的結節性骨關節炎。又叫希伯登氏結節。膝和髖關節的骨關節炎的遺傳傾向沒手指末節那麼強。另有研究說明脊柱、髖、膝和手的發病遺傳度均在50%以上,即骨關節炎的疾病易感性50%以上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
6、其他關節疾病:如類風關,滑膜軟骨瘤病,繼發骨關節炎。
儘管有這麼多原因和骨關節炎有關,真正的原因還不清楚。但正常的鍛鍊、食品、天氣肯定不是導致骨關節炎的因素之一。
四、骨關節炎的發生率有多高?
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膝關節比髖關節更容易發生骨關節炎。在65歲以上人群中,有10-20%的人發生髖或膝的骨關節炎,是引起老年人疼痛和殘疾的主要因素。在美國,約800萬人患有骨關節炎,約100萬人需要治療。當然大多數人,儘管X線上表現明顯的骨關節炎,但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和疼痛。該病在種族之間也有差異,歐洲人或歐洲裔比較容易得髖和膝的骨關節炎,而中國人和非洲-加勒比裔相對少見。我國患病率調查,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西安總體為27.8%;40歲人群患病率為16.8%;60歲為38.4%;70歲以上為46.6%。在我國上海、汕頭、哈爾濱等地骨關節炎患病率報道分別為6.11%,10.8%,2.5%。
除了髖和膝關節,手、脊柱和大腳趾的骨關節炎也很常見。
五、得了骨關節炎後有哪些症狀?
骨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十分緩慢,以月或以年計。它的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和僵硬。疼痛一般在早上開始活動的時候和傍晚感覺勞累的時候比較重,關節僵硬往往在關節活動1-2分鐘後好轉。膝關節骨關節炎活動時可感到或聽到關節內有“咔吱、咔吱”的響聲,總感到關節活動不自如,不正常。有時因為肌肉乏力或關節不穩而發生腿軟。關節腫脹,肥大也是骨關節炎的表現之一,有些是硬的骨刺,有些是因為關節積液,也可能是肌肉萎縮的緣故。有些嚴重的骨關節炎患者可以發生激烈而持續的疼痛,無論活動和休息,都不能緩解,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如膝或髖的骨關節炎,可以影響患者的上、下樓,進、出轎車,起坐,穿鞋和穿襪等日常活動,使患者的自理,自立能力下降。
但是,骨關節炎的症狀不但變化無常,而且因人而異。有時一連幾個星期感覺關節不好,但接下來幾個月症狀突然明顯好轉而沒有任何可以用來解釋的原因。再說,兩個人得完全相同的骨關節炎,症狀也可以千差萬別。一個人一點事沒有,而另一個人可以很重,活動很受影響。有些人以疼痛為主,有些人以活動受影響為主。有些患者幾年沒有變化,但有些人變化很快,很大。由於骨關節炎的這種特性,個體與個體之間作比較沒有意義。
六、醫生如何診斷骨關節炎?
根據上述患者的症狀和體徵,無需血液學檢查,醫生一般就可以診斷骨關節炎。唯一需要的是做個X線檢查以明確有無骨關節炎及其嚴重程度。X線上可以看到因為軟骨磨損造成的關節間隙的狹窄,骨質的變化如骨刺等,膝關節有時還可以見到鈣化。但要提醒的是X線上的表現和患者感受到的症狀之間沒有肯定的正相關關係。至於預後,醫生也很難估計出某個個體骨關節炎的發展趨勢。
七、得了骨關節炎後患者自己要注意哪些方面?
雖然骨關節炎是一種不能治癒的疾病,也沒有預防它發生的方法,但還是有很多措施可以減輕症狀,延緩發展。醫務人員只能作為指導,關鍵要患者自己保養自己的關節。
1、降低關節壓力
(1)保持適當的體重。過度肥胖的患者,即使減一點點的肥,對髖、膝、踝關節的壓力有莫大的改善。
(2)合理安排家務勞動。把家務活分散在幾個時段內完成,不要一口氣把所有家務活做完再休息。
(3)穿厚的軟底鞋。平跟和厚的軟底鞋可以吸收震盪。目前市場上很多鞋商供應充氣的軟底鞋。
(4)用手杖輔助行走。合適長度的手杖可以減少對患側髖、膝關節的壓力。
(5)保護關節。減少不必要的對關節會造成傷害的活動。
2、活動和鍛鍊
除了保護關節外,還要保持關節的活動度。關節訓練包括三個方面,首先要保持關節的正常活動度。輕柔的牽拉練習使關節保持在儘可能大的活動範圍內,這樣可以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和減少僵硬感。第二項訓練叫肌力訓練。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如膝關節的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有助於穩定和保護關節,減輕疼痛。第三項訓練是有氧訓練或耐力練習如平路行走或騎自行車訓練。定期的有氧訓練可以改善睡眠,保持健康的體格,也有助於減輕疼痛,保持活力。
八、骨關節炎有哪些治療?
治療目的是通過消除疼痛和僵硬感,減輕關節腫脹,阻止關節面的進一步損害來保持關節的正常功能。
1、藥物治療
(1)止痛藥:對乙酰氨基酚及其符合劑型,NSAIDs消炎止痛藥以及中樞止痛藥。
(2)氨基葡萄糖和軟骨素:又稱關節改善劑。
2、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的目的在於減輕疼痛,提高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軟組織攣縮,增加關節活動度。一般常用熱療、水浴、短波、離子導入、針灸、推拿等。恰當的鍛鍊活動及醫療體操可預防及減輕病變關節的功能障礙。
3、外科手術治療
如老年患者有較嚴重的持續性疼痛及關節活動障礙顯著,影響工作及生活時,則應考慮手術治療。對早期的膝關節骨關節炎可採用關節鏡微創手術,大量的關節沖洗液可清除存於關節內的顆粒,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從而減輕、延緩了退行性變的過程,使症狀得以暫時緩解。嚴重的終末期骨關節炎需要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