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頭昏、頭暈、頸部疼痛並不一定是頸椎病
目前對頸椎病的認識存在很多混淆之處。門診時常遇到因頭昏、頭暈來就診的患者,因查不出明確原因均被歸為頸椎病。需要糾正的是這種症狀並不一定屬於頸椎病,可能的病因還有高血壓、高血脂、腦供血不足等內科因素。另有一些年輕人感頸部不適、疼痛,自認為患上頸椎病,更是進入一種誤區。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長期伏案工作、枕頭過高等因素所致,屬頸部肌肉勞損。這種病情我們也應該重視,說明頸椎已開始出現退變,如果不進行及時調理,有可能發展成頸椎病。針對頸部肌肉勞損如何調理呢?建議放低枕頭,不要長時間低頭,經常變換姿勢,可以做做頸椎操,牽引、推拿、按摩要適度。
2、有神經壓迫症狀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頸椎病
甚麼是頸椎病?頸椎退變後出現椎間盤突出或骨贅增生,繼而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神經症狀,即為頸椎病。過去頸椎病常分為脊髓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隨著對頸椎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再加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在臨床表現和診斷治療上的不確定性,這兩種分型漸漸淡出。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有四肢麻木無力、行走踩棉花感、胸腹部束帶感,查體發現四肢感覺、肌力減退,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一側或雙側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服用止痛藥效果欠佳,甚至影響睡眠,查體陽性體徵不多。頸椎病患者的磁共振(MRI)上可見退變、突出的頸椎椎間盤或骨贅壓迫脊髓或神經根,有的甚至出現脊髓信號改變。(圖1、2、3、4的a和b)疑似頸椎病的患者應該做頸椎磁共振來確診。(如果影像學上沒有看到明顯神經壓迫,但有症狀,得根據相關症狀排除胸椎或外周神經病變的可能,還需注意病人有無心理上的問題。)
3. 有嚴重神經壓迫的頸椎病應儘早手術
神經壓迫不嚴重的頸椎病患者可以嘗試保守治療或經皮穿刺椎間盤射頻消融術,以上治療無效者應行神經減壓手術治療。有嚴重神經壓迫者應儘早手術,做得越早效果越好,病程拖得過長將導致神經細胞變性,甚至壞死,會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比如有些患者術後肢體疼痛明顯緩解,但麻木持續時間較長。
特別提醒:有嚴重神經壓迫的患者不宜行牽引、推拿、按摩等治療,以免加重神經損害。
4、頸椎病的手術治療並不可怕
頸椎手術並不象老百姓所認為的那麼可怕和危險,手術僅需1至2小時,創傷不大,出血也不多,術後第2天可以坐起,第3天即可下地。單節段的頸椎手術可在椎間盤鏡下完成,少於3個節段的頸椎病一般從頸前方入路,減壓後行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或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4個或4個以上節段的常行頸後路手術,療效均相當滿意。由於技術已發展得非常成熟,年紀大的或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也不是頸椎病手術的絕對禁忌症。
手術前後需注意的事項:行頸前路手術的患者術前應進行推移氣管的訓練,用自己的大拇指指腹正對氣管側面,慢慢向對側用力推動氣管,有不適感即鬆開,逐次延長時間,以適應術中的牽拉。行頸後路手術者需剃光頭髮,進行俯臥位訓練,逐次延長時間。必要時還需進行床上大小便訓練。頸椎固定術後2-3月需頸託制動,睡覺時可去除外固定,頭部兩側以沙袋或米袋控制。行人工頸椎間盤置換的患者術後頸部可自由活動。
5、典型的頸椎病病例介紹
病例 1:2007年3月收治一例神經根型頸椎病,43歲的男性患者,左上肢放射痛2月,伴有麻木、無力,消炎鎮痛藥均無明顯效果,夜間疼痛更加劇烈,嚴重失眠,頸椎MRI示“頸椎生理弧度變直,頸5/6、6/7、頸7/胸1椎間盤突出,偏左側,壓迫神經根”。採用頸部左側胸鎖乳突肌前入路,為該患者施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cage+鈦網+鋼板),術後左上肢疼痛消失,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圖1)a
b
c
d
圖1(病例 1),43歲男性患者,神經根型頸椎病,a,b:頸椎MRI示“頸椎生理弧度變直,頸5/6、6/7、頸7/胸1椎間盤突出,偏左側,壓迫神經根”;c,d: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cage+鈦網+鋼板),術後左上肢疼痛消失,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病例2:2007年4月接診一59歲男性頸椎病患者,江蘇省南通市海門悅來鎮人,無明確外傷史及其它誘因便開始出現雙手無力、行走不穩,一個月內發展到只能坐輪椅;查體發現四肢感覺、肌力下降,上下肢腱反射明顯亢進,嚴重的脊髓型共濟失調;頸椎X線片及MRI提示,頸5/6、6/7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明顯且有信號改變。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伴四肢癱瘓。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鈦網+鋼板),病人術後康復較好,3周後即能下地行走,術後2月時已能騎自行車。(圖2)
a
b
c
d
圖2(病例2),59歲男性患者,脊髓型頸椎病伴四肢癱瘓,a,b:頸椎MRI示“頸5/6、6/7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明顯且有信號改變”;c,d: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鈦網+鋼板),術後康復較好,3周後即能下地行走,術後2月時已能騎自行車。
病例3:2011年1月有一例脊髓型頸椎病,56歲男性,雙上肢麻木、無力5年,加重伴行走不穩3月,頸椎MRI示“頸4/5、5/6椎間盤突出,以頸4/5為甚,有明顯的神經壓迫,伴有脊髓信號改變”。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插片式cage),術後症狀明顯緩解,3天后能下地行走。(圖3)
a
b
c
d
圖3(病例3),56歲男性,脊髓型頸椎病,a,b:頸椎MRI示“頸4/5、5/6椎間盤突出,以頸4/5為甚,有明顯的神經壓迫,伴有脊髓信號改變”;c,d: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插片式cage),術後症狀明顯緩解,3天后能下地行走。
病例4:2011年2月收治一例脊髓型頸椎病,51歲男性,雙手麻木、無力、行走不穩2月,以左側肢體為甚,MRI示“頸4/5椎間盤突出,脊髓壓迫明顯,有信號改變”。行頸前路減壓+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術後症狀明顯緩解,第2天即能下地行走,頸部活動自如。(圖4) a
b
c
d
圖4(病例4),51歲男性,脊髓型頸椎病,a,b:MRI示“頸4/5椎間盤突出,脊髓壓迫明顯,有信號改變”;c,d:行頸前路減壓+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術後症狀明顯緩解,第2天即能下地行走,頸部活動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