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早在兩千年前就對痛風有所認識,《黃帝內經》曾記載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其意思是說人一旦進食“膏粱厚味”太多,會導致腳部長出“大疔”。這裡的“膏粱厚味”就是指過度飲酒及進食肉類。中醫學認為酒及肉類氣味濃厚,過度攝入會加重脾胃負擔,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滋生溼熱之邪。溼熱邪氣蘊結在肢體關節,影響氣血運行,導致瘀血內生,不通則痛,故可見關節紅腫熱痛。既然體內存在溼熱之邪,我們就需要將這種病邪排出體外,中醫學認為大便及小便是排出溼熱病邪的兩種途經,因此多飲水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多飲水可以加速血液循環,稀釋血液中尿酸濃度,降低沉積在關節中的尿酸結晶含量;另一方面多飲水可增加排尿量,同時可沖刷腸道,保證大便通暢。這與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尿酸代謝出體外的途徑主要為小便及腸道是一致的。
因此,我們建議對於已經發作過痛風性關節炎的患者,如果沒有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肺部疾病,每日飲水量應保證在2000ml左右,每日排便2次,且排便通暢,但不要出現腹瀉。而對於尚未發作過痛風性關節炎,但血尿酸偏高,或偏好飲酒及進食富含嘌呤食物的朋友來說,每日飲水量1500ml,每日通暢排便1次是必須的,可以有效降低尿酸含量,防止痛風性關節炎的反覆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