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患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我的肩膀為甚麼會脫位?以後還會再脫嗎?”。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這些患者大多二三十歲,有的四十多歲。有的患者肩關節脫位發生在外傷或劇烈運動之後,有的甚至在睡夢中肩關節就發生了脫位。這些患者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肩關節脫位後再次復發。
為甚麼會這樣呢?肩關節是人體很特殊的一個關節,狹義的肩關節是指盂肱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盂組成,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由於肱骨頭直徑遠大於肩胛盂,且肩胛盂窩非常淺,肱骨頭與肩胛盂形成的盂肱關節就像海豹用鼻子頂著的球一樣,鼻子小(肩胛盂面積小),球卻很大(肱骨頭很大)。這樣的關節結構一方面賦予了肩關節非常大的活動度,讓我們的肩關節可完成很多複雜功能;另一方面這也使得肩關節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當週圍結構鬆弛或發生外傷時肩關節容易發生脫位。
維持肩關節的穩定性機制非常複雜,簡單地說其穩定性主要是通過靜力性穩定結構與動力性穩定結構維持。靜力性穩定結構主要由關節盂的盂唇、盂肱韌帶複合結構、關節囊組成;動力性穩定結構主要由肩關節周圍的肌肉組成,如肩袖等。肩關節活動時,這些結構在神經調節下精確地維持肱骨頭在肩胛盂窩內,既發揮了肩關節功能,又不出現肩關節不穩。當創傷等因素破壞了這些肩關節穩定結構,肩關節就可能發生脫位。
肩關節脫位多為前向脫位,其複發率與患者年齡、職業密切相關。研究報道在年齡低於20歲的患者中,其肩關節脫位複發率高達90%,而40歲以上的患者其複發率大大降低,為10%,但該年齡組患者易伴發肩袖損傷。究其原因,年輕患者發生肩關節脫位所需暴力更大,對肩關節破壞性大,導致肩關節穩定結構受損嚴重,這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年輕患者愛運動,發生肩關節脫位的幾率增高;最後,有些特殊人群,如體操運動員、游泳運動員、網球運動員等因肩關節活動的特別需要,關節韌帶結構為適應其功能需求變得更加鬆弛,而從事的高強度運動使肩關節處於更加不穩定的狀態,這些導致肩關節脫位後容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