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29歲的壯小夥,平時非常喜歡運動,特別是打籃球、羽毛球。一次打籃球時外傷導致肩關節脫位,到醫院骨科急診由醫生復位。本以為好了,誰知後來運動時又發生了幾次脫位。經運動醫學專科醫生檢查,接受了手術治療。據說手術時用了5個錨釘進行了關節囊的修復。術後2年,打羽毛球時想做大力扣殺動作,結果又出現了脫位。到醫院進一步檢查,認為肩關節有較大的骨質缺陷,隨後進行了據說是國際上流行的喙突轉移手術。第二次手術後肩關節再也沒脫位,但是做往後上方向的揮臂動作時還是有一種肩關節不穩定的感覺,籃球、羽毛球不再敢打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為甚麼肩關節脫位治療上會這麼坎坷?這需要我們詳細瞭解肩關節脫位,特別是肩關節前脫位的特點。
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也是最容易脫位的關節。狹義的肩關節指的是盂-肱關節,由肩胛盂、肱骨頭和連接兩者的關節囊韌帶組成。正常情況下,儘管肩關節活動範圍很大,但由於關節囊韌帶的限制,肱骨頭始終和肩胛盂處於對合狀態(圖1)。如果因為各種原因肱骨頭和肩胛盂喪失了對合狀態,則稱之為肩關節脫位。肩關節脫位的發生率佔全身各關節的50%以上,可以有各個方向的脫位,其中肩關節前脫位的發生率最高。上述小夥就是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前向脫位的一剎那,肱骨頭衝破關節囊韌帶的束縛,滑向肩胛盂的前側或者前下側。這一脫位會造成三種常見的結構性損傷:先是肱骨頭向前突破時造成前側關節囊韌帶的撕裂,這種撕裂常連帶肩胛盂的盂唇(Bankart損傷);其次是肱骨頭向前滑落時對肩胛盂前下緣造成撞擊,引起肩胛盂前下緣的骨折或者骨缺損;另外,當肱骨頭滑落後肩胛盂前緣對肱骨頭後側的反向撞擊,造成肱骨頭後側部分的骨缺損(Hill-Sach損傷)(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