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經水出諸腎,指出月經病和腎功能有關,和脾、肝、氣血、衝脈、任脈、子宮也相關。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虛證,即“不榮則痛”,是由於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的,這類人平時應注意調補,補氣養血或滋補肝腎。二是實證,即“不通則痛”,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這類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氣。現代人缺乏運動,多為不通之症:
①血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
②腎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後,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痠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
③ 血寒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 ④氣鬱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排出不暢,伴有小腹脹痛,乳脹脅痛,精神抑鬱,舌正常或稍暗,脈弦澀。
中醫學認為治療月經不調應先明確病症原因,即可對症施治。治療月經不調,一般會從補腎、扶脾、疏肝、調理氣血著手,中醫效果在於對病症的標本兼治療效逍遙調經貼為中醫較好的方法,需要患者根據病情選擇使用,不可因為誤用西藥而耽誤就醫。中醫認為經水出於腎,故調理月經的根本在於補腎。通過調理使得腎氣充足,精血旺盛,則月經自然通調。補腎法以填補精血為主。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補脾胃可以充足身體的血源。扶脾法以健脾昇陽為主。而疏肝理氣的目的則在於調暢氣機,疏通氣血,如果氣血調和,則月經通調。疏肝法需掌握鬱結之主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