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工作中曾遇到很多來訪者要求看我的心境障礙專病門診,但當我開始詢問他們的情緒時,他們卻支支吾吾、不知所以然。真的是有難言之隱嗎?其實不然。仔細詢問之後我發現,這些回答不出自己情緒狀態的來訪者,大多不具備洞察自身情緒變化的能力。
情緒是人各種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情緒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常跟心情、氣質、性格和性情有關。
在情緒的表達上,人種和文化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眾所周知,西方人較為外向、開放,往往給人以熱情奔放的感覺。而東方人,尤其是有著濃厚儒家文化底蘊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崇尚內斂、中庸。由此看來,堅忍既是中國人性格的優點,但又是某些抑鬱症患者的重要易患因素。那些無法體會自己情緒變化的來訪者,大多采用了否認和壓抑的心理防禦機制對待自己的不滿、不適、悲觀、無奈、無措等等負性情緒。另一方面,雖然在我國心理衛生的重要性目前正在逐漸被大眾所認同,但對於精神疾病的歧視依然嚴重。很多來訪者生怕自己的抑鬱情緒會被周圍人,甚至是家人誤認為是懶惰、偷懶等品質問題。生怕一旦戴上了精神疾病的“帽子”,就會被社會所拋棄,因此,不敢承認也不敢正視自身的情緒問題。
壓抑的結果必然是疾病的逐漸加重和慢性,部分患者還會滋生出軀體化的表現,即表現為無法解釋的軀體不適,比如持久的頭痛、胸悶、氣急、腹痛、背痛、四肢乏力等等,且變化多種多樣,但臨床實驗室檢查卻無明顯陽性發現。這樣將會導致診斷困難,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