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各位病友帶來一例“橫結腸(近肝曲)癌”病例,以此讓大家更加了解結腸癌現況、症狀、診斷、手術方式及相關情況。
正如大家所瞭解的那樣,結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均很高,而且近些年仍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它的病因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遺傳、環境、飲食等等,並且結腸癌正出現年輕化,我們曾多次遇見過30多歲的結腸癌患者、甚至20多歲的年輕人。結腸癌往往以不明原因的黑便、腹痛、貧血、腹部腫塊等作為最初的症狀,缺乏特異性,故確診時都處於疾病較晚的階段。悲痛至極,不知所錯,有些患者甚至選擇一些不科學的方法來處理疾病,往往延誤了病情的治療,使疾病進一步惡化,希望通過此次講解,當大家或周圍朋友遇到類似疾病時,能更沉著應對,積極處理。
患者男,68歲,因“乏力、腹脹並黑便2個月”來門診就診。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乏力、腹脹及黑便,無其他不適症狀,前往醫院行CT檢查,提示橫結腸佔位,結腸癌可能;遂腸鏡進一步檢查提示橫結腸佔位,病理證實為結腸癌。在門診體檢:神清,精神可,輕度貧血貌,腹平軟,未及腫塊及壓痛,肛門指診未及明顯明顯異常,指套退出未染血。經仔細詢問病史,得知患者乙肝、肝硬化20餘年,梅毒陽性,均未接受正規治療。入院後完善血常規、肝腎功能、腫瘤標誌物等相關檢查,紅細胞計數 3.50↓×1012/L 血紅蛋白 67↓g/L,白蛋白 32↓g/L谷丙轉氨酶 15IU/L 穀草轉氨酶 17IU/L。
根據以上資料,經團隊醫生協商後,認為患者橫結腸癌診斷明確,具有手術指徵,但是不同於其他患者,其患有肝硬化、中度貧血、低蛋白血癥,肝功能尚正常,遂決定予以少量多次輸血改善貧血、白蛋白支持糾正低蛋白血癥,同時監測患者肝腎功能,經過6天對症治療後,患者貧血、低蛋白血癥明顯改善。排除手術禁忌後於2015-03-25行L-右半結腸癌擴大根治術。術中見腫塊位於橫結腸中段,部分侵出漿膜,系膜間及腸繫膜血管根部多髮質硬淋巴結腫大,手術順利,安返入房。術後標本見腫塊直徑約150px,潰瘍增殖型,繞腸管一圈,病例提示:粘液腺癌(潰瘍型)浸潤至漿膜外;腸旁淋巴結2/18枚見癌轉移;“血管根部淋巴結”5枚、“系膜間淋巴結”2枚、“腫塊旁淋巴結”6枚均未見癌轉移;另見7枚絨毛狀管狀腺瘤。患者病理分期為IIIA期。
術後繼續予以補液、抗炎、營養等對症治療,常規換藥,密切關注患者病情進展,後患者恢復良好,傷口癒合佳,無明顯不適,遂於4月7日出院,出院時血紅蛋白 97↓g/L,白蛋白 38↓g/L,較入院時明顯改善,均接近或已是正常參考值範圍。出院後囑咐患者注意加強營養,治療乙肝、梅毒等疾病,術後1個月門診隨訪,決定進一步治療方式。
本次開展的“L-右半結腸癌擴大根治術”是基於全結腸繫膜切除術(CME)原則上進行的,通俗點說,CME就是能把腫瘤“剝”地更乾淨,能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預後!同時,腹腔鏡作為一門微創手段,隨著腔鏡技術的成熟和各種設備的進步,使其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手術損傷小、出血少、患者疼痛輕、恢復快、術後進食早、出院快。由馮波醫生髮表的《Laparoscopic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 with medial access for right-hemi colon cancer: feasibility and technical strategies》在國際上最早證明了腹腔鏡CME手術的可行性,而且在長期預後方面與開腹手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