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報告
患者女性,30歲,分娩一月後右側陣發性頭痛,多於睡眠期間發作,發作後從睡眠中痛醒,每次發作持續30分鐘左右,發作時伴有患側球結膜充血,疼痛性質為弛張性痛,每次發作總是從右側眼眶上沿出現痛點,後迅速向同側額顳部擴散,發作高峰疼痛部位始終侷限在患側額顳部範圍,發作間隔在12小時到24小時之間,發作間期無任何異常。
患者訴6年前曾有過類似頭痛發作病史,經神經內科藥物治療後數年內未再發作。
查體:一般可,頸軟,患側乳突壓痛(―),右側眼眶上沿壓痛(±)
輔助檢查:頭顱CT平掃無殊
診斷性治療:發作時行蝶顎神經節阻滯有效。
診斷:叢集性頭痛
處理:
考慮到患者目前在哺乳期不宜用藥,治療方案以交感神經功能調節和蝶顎神經節阻滯為主,給予患側星狀神經節阻滯術,藥物為0.25%布比卡因並含1:20萬腎上腺素注射液6ml,每次注射後以觀察到霍納氏綜合症為阻滯成功標誌,自第二次阻滯術後患者訴頭痛發作間隔延長,發作持續時間縮短。矚患者在發作時第一時間內自行給予蝶顎神經節阻滯術(取平臥位頭後仰40度並向患側旋轉40度,2%利多卡因1ml經患側鼻腔內滴入),目前已行3次星狀神經節阻滯,頭痛發作間隔已超過72小時,每次發作後2%利多卡因1ml滴鼻,頭痛持續時間小於10分鐘。繼續維持原治療方案。
治療目標:在頭痛發作間歇期給予患側星狀神經節阻滯術,每週1到2次,直至頭痛症狀完全消失為止。
鑑別診斷:
普通型偏頭痛, 頭痛開始表現為一側眶上、眶後或額顳部位的鈍痛,強度增長時具有搏動性質,爾後持續為一種劇烈的固定痛,並擴展至整個半側頭部,甚至上頸部。患者面色蒼白,常伴有噁心,嘔吐,頭痛通常為一整天,常為睡眠所終止。頭痛前往往有前驅症狀,且多為雙側性,一般在青春期發病,多有家族史。血中組織胺稍有增高而五羥色胺(5-HT)顯著降低。
基底動脈型偏頭痛,年輕女性為主,疼痛發作往往跟女性月經週期等相關,妊娠後頭痛症狀消失,分娩後復發,疼痛發作每次持續在6小時到24小時,發作前常伴有耳鳴、眩暈等小腦症狀,視覺先兆上有閃光,偏盲等症狀,先兆症狀持續數分鐘後出現枕部劇痛,常為跳痛並伴有噁心,嘔吐等,發作間期往往伴有頭暈,嗜睡等症狀,休息後疼痛能部分緩解。
體會:
對該病例的診斷,一開始傾向於偏頭痛,但是該患者頭痛的發作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先兆症狀,而且幾乎每次發作都是在睡眠中痛醒,仔細詢問病史,患者頭痛發作跟女性經期並無顯著關聯,叢集性頭痛雖然以男性患者居多,但是該女性患者從發作持續時間,發作部位和發作時伴有球結膜充血等特點都與叢集性頭痛相符,而且疼痛發作後行蝶顎神經節阻滯有效,在排除顱內器質性病變可能之後,最終確診該患者為叢集性頭痛。
無論是偏頭痛還是叢集性頭痛,發作時總能找到血管運動功能紊亂的證據,通過星狀神經節阻滯對交感神經進行調節,可以有效緩解交感張力支撐的各種疾病或疼痛症狀,特別是跟血管功能異常高度相關的各種頭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