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嚴老伯早上起床後突覺胸悶不適,立即到附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當時心電圖和驗血未發現異常,醫生讓其留院觀察,監測心電和複查心肌損傷指標。嚴老伯覺得醫生小題大做,偷偷溜出醫院,結果在過馬路時突然倒地!
發現嚴老伯情況的路人撥打120,急救車趕到後,醫生在將其送往醫院途中給他做了氣管插管和電除顫。被送到我院急診科時,嚴老伯的神志和自主呼吸均未恢復,心電圖提示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在呼吸機輔助通氣和低溫療法下,適時進行支架術開通了閉塞的前降支,4天后,嚴老伯終於恢復神志和自主呼吸。
臨床上,很多患者發現症狀時會急著去醫院,但有些人當時檢查可能會沒有異常,從而忽視或拒絕留院觀察,導致院外發生危險。
這個案例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急性心梗的發生發展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發病的最早期心電圖可能並未出現明顯異常,抽血化驗心肌損傷標誌物也不升高,醫生懷疑是心梗時,會讓患者留院觀察,間隔一定時間再做心電圖和抽血。這種情況下,患者應充分信任醫生,並積極配合治療。
第二,不能抱有僥倖心理。在我國,心梗猝死在院外佔70%以上,搶救成功幾率低,不可能人人都像嚴老伯那麼幸運。相比之下,在醫院內發生的猝死搶救成功率相對高,因為醫生和護士的心肺復甦更專業,同時還能進行其他搶救。目前我國公共場合的心肺復甦水平與歐美髮達國家差距甚遠。提高公眾的心肺復甦水平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