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一位56歲男性患者因“突發左側肢體無力一天”到上海九院(北院)/三院就診,急診考慮“腦梗死”收入神經內科病房。因患者到院時超過溶栓治療時間窗,入院後給予抗栓、調脂穩定斑塊治療,在相關檢查後發現患者存在右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狹窄70%),經家屬同意後由上海九院南北兩院神經內科專家劉建仁和吳丹紅主任領銜的聯合介入診療團隊成功完成了血管內介入支架植入術。
劉建仁主任醫師在患者大腿根部的動脈穿刺一個小口,把新型介入材料通過天然的血管通道、沒有痛苦的把球囊和支架放到病變部位,進行球囊擴張、改善狹窄的病變血管,並植入“永不生鏽”且“不影響核磁檢查”的頸動脈支架。在對病變部位進行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前,前把保護性濾傘(允許血流通過、但是能夠網住脫落的栓子)放到病變的遠端,以防術中栓子脫落,造成腦梗死,術後再把濾傘取出體外。手術順利,頸動脈狹窄明顯改善,出院時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良好、隨訪至今沒有腦梗死復發。
據劉建仁主任介紹:以往對於頸動脈狹窄首先都是運用強化抗栓和降血脂的藥物,手術也優先選擇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但近些年隨著血管內支架技術和術中腦保護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頸動脈支架植入術也越來越顯示出它的自身優勢,該項手術無需全麻,無需頸部組織和動脈切開,術後恢復快,尤其適合於在一些病變位置比較高、放療所致的頸動脈狹窄、高齡老年人不耐受開放性手術和麻醉、糖尿病患者容易創口感染的患者。不斷積累的臨床研究的數據也進一步提示頸動脈支架植入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數據表明:全球有5500萬人在一生中患過致殘性或非致殘性腦卒中,其中每年有1500萬人新發腦卒中。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即腦梗死)佔了70%左右。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卒中的常見危險因素,嚴重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會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患者往往表現為意識障礙、肢體偏癱、失語、痴呆等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多項大型臨床實驗證實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可有效改善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的血運重建,顯著減少患者未來發生腦卒中的風險。
在世界各國指南以及中國最新指南《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二級預防指南2014》中,明確指出:1、對於近期發生TIA或6個月內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合併同側頸動脈顱外段嚴重狹窄(70-90%)的患者,推薦進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I類,A級證據);2、對於近期發生TIA或6個月內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合併同側頸動脈顱外段中度狹窄(50-69%)的患者,推薦進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I類,A級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