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中尤以動脈硬化狹窄性病變為主要原因。頸動脈狹窄可導致約20%的腦卒中,而後者是當今世界人類死亡第三大因素,僅次於心血管病和腫瘤,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簡單的一個動脈狹窄怎麼會導致偏癱、失語、失明等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呢?下面我們將揭開頸動脈狹窄蠶食動脈管腔、鯨吞神經系統功能的神秘面紗。頸動脈狹窄的病理:
1、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前者包括:年齡、性別、種族等;後者包括:吸菸、高脂血症、糖尿病、高纖維蛋白血癥等。引起頸動脈狹窄的最常見原因是由於肌體血脂代謝異常,在動脈血管壁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內膜及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最後導致血管腔徑狹窄,甚至閉塞。最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分叉處,其次為頸總動脈起始段,此外還有頸內動脈虹吸部、大腦中動脈及大腦前動脈等部位。
2、頸動脈斑塊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引起腦缺血
一條途徑是嚴重狹窄的頸動脈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導致大腦相應部位的低灌注;另一條途徑是斑塊中微栓子或斑塊表面的微血栓脫落引起腦栓塞。頸動脈狹窄的臨床表現:
1、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1)腦部缺血癥狀:
可有耳鳴、眩暈、黑蒙、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症狀。眼部缺血表現為視力下降、偏盲、複視等。
(2)TIA 局部的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一過性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後24h 內完全恢復。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
(3)缺血性腦卒中:
常見臨床症狀有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並具有相應的神經系統的體徵和影像學特徵。
2、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許多頸動脈狹窄患者臨床上無任何神經系統的症狀和體徵。有時僅在體格檢查時發現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根部或頸動脈行經處聞及血管雜音。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尤其是重度狹窄或斑塊潰瘍被公認為“高危病變”,越來越受到重視。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目的在於改善腦供血,糾正或緩解腦缺血的症狀;預防TIA 和缺血性卒中的發生。依據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狀進行治療,包括內科治療、外科治療和介入治療。
1、內科保守治療的目的是減輕腦缺血的症狀,降低腦卒中的危險,很好地控制現患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內科保守治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降低體重;
(2)戒菸;
(3)穩定斑塊治療;
(4)抗血小板聚集治療;
(5)改善腦缺血的症狀;
(6)定期的超聲檢查,動態監測病情的變化。
2、手術治療主要指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
是目前唯一可以達到去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到上個世紀80年代,歐美許多中心開始對CEA進行系統研究,多項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顯示,CEA對於重度頸動脈狹窄和症狀性中度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於藥物治療,現在,北美每年CEA可達到17萬,已經成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首選方案。是頸段頸動脈狹窄治療的“金標準”。
3、介入治療興於上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設備和器械的進步,頸動脈支架血管成形術(Carotid Stenting Angioplasty, CAS)逐漸開展和普及,並有取代CEA的趨勢。頸動脈支架主要是以血管內介入技術為基礎,採用球囊或是支架擴張頸動脈的狹窄部位,從而達到重建頸動脈血流的目的。
頸動脈狹窄的預防如下:
1、因為本病最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外傷和放射性損傷等,所以積極治療和預防原發病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2、發現有明顯的頸動脈狹窄可以做手術或介入治療干預,以消除潛在的栓子來源,防止腦卒中的發生。
3、飲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纖維食物,多吃雞蛋、大豆等高蛋白質食品,注意飲食清淡,可進行適量的運動
4、 忌菸酒、戒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