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多是由於頸動脈管腔的狹窄而導致腦供血不足,其發病率較高,在60歲以上人群中患頸動脈狹窄者約佔9%,多發生於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有些狹窄性病變甚至可能逐漸發展至完全閉塞性病變。頸動脈狹窄的病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及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等。
臨床症狀:頸動脈狹窄症本身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常不易發現,在早期的臨床表現有突然發作的麻木、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上肢或下肢無力、面肌麻痺和單眼突然發黑等,如發生在大腦優勢半球,可引起語言障礙。這種症狀出現僅數分鐘,也可數小時,但在24小時內完全消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中風”,或稱為一過性腦缺血癥(TIA)。嚴重者將出現腦梗塞的症狀,可引起死亡或遺留嚴重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偏盲、感覺障礙等。反覆腔隙性腦梗塞除偏癱、失語外,還可發生血管性痴呆。
輔助檢查
1、多普勒超聲:為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具有簡便、安全和費用低廉的特點。它不僅可顯示頸動脈的解剖圖像,進行斑塊形態學檢查,如區分斑塊內出血和斑塊潰瘍,而且還可顯示動脈血流量、流速、血流方向及動脈內血栓。
2、CTA或MRA:能清晰地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和結構,並且能夠重建顱內動脈影像。MRA 可以準確地顯示血栓斑塊,有無夾層動脈瘤及顱內動脈的情況,CTA能發現動脈鈣化斑塊,對診斷和確定方案有幫助。
3、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仍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DSA 可以詳細地瞭解病變的部位、範圍和程度以及側支形成情況;幫助確定病變的性質如潰瘍、鈣化病變和血栓形成等;瞭解並存血管病變如動脈瘤、血管畸形等。
頸內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 級:①輕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②中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69%;③重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70%~99%;④完全閉塞。
治療方法: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目的在於改善腦供血,糾正或緩解腦缺血的症狀;預防TIA 和缺血性卒中的發生。依據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狀進行治療,包括內科治療、外科治療和介入治療。
內科治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降低體重、戒菸、限制酒精消耗、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改善腦缺血的症狀、定期的超聲檢查,動態監測病情的變化。
手術治療:標準的手術方式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療效優於內科藥物療法,頸動脈狹窄度為70%~99%的行手術患者明顯獲益;狹窄度為30%~69%的患者初步認為不宜行CE,如有明確症狀可行手術。
介入治療:分為頸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和頸動脈支架成形植入術,頸動脈狹窄(70%~99%)伴狹窄同側症狀者適於支架治療。目前,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技術成功率大於98%,併發症發生率為2%~6%,死亡率<1%,說明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頸動脈狹窄可能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