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高”是頸動脈狹窄的主因
典型的因頸動脈狹窄而引起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許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腦卒中或眼病,而不會想到頸動脈狹窄。我們都知道,腦卒中(中風)是威脅生命的三大殺手之一,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都很高,而大約1/3的腦卒中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的。上面兩位老人的症狀,就是頸動脈狹窄的危險信號。
大腦是一個特殊的需氧器官,對氧氣的需求量非常大,在心臟每分鐘的搏動輸出量裡,約有十分之一供應腦部。相應的,腦組織對缺血缺氧相當敏感。在頸部,向我們中樞系統供應血液、氧氣的動脈包括一對頸動脈和一對椎動脈,而其中兩根頸動脈為腦組織提供80%以上的供血。所以,當發生頸動脈狹窄時,腦供血即會受到影響;如果是頸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引起管腔狹窄,發生斑塊脫落也可引起腦卒中。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病理機制是動脈粥樣硬化,而實際上這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頸部表現。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同時也是冠心病等重要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人們所熟知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正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主因。此外,吸菸、肥胖、高齡以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精神緊張、缺乏運動等)同樣也是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
2、小卒中是頸動脈狹窄的主要表現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即小卒中:突然發生頭昏目眩,一側眼晴暫時性發黑,胳膊、腿發麻無力,言語不清,一側肢體無力,持物不穩,口角歪斜等,常於24小時內恢復。
這些表現是由於頸動脈粥樣硬化小斑塊脫落,導致顱內小動脈栓塞造成的,也是重要的預警信號。如果繼續發生較大斑塊脫落,造成相對粗大的顱內動脈栓塞,可導致急性腦梗死,引起永久性偏癱、偏身感覺、偏盲及語言功能障礙等。
另外,由於頸動脈狹窄可以導致腦供血不足,長時間腦缺血可造成慢性腦損害,可引起頭昏、視力下降等症狀,甚至導致智力和社會功能等高級智能活動的下降。
3、診斷首選頸動脈彩超
雖然頸動脈狹窄的危害很大,但診斷頸動脈狹窄的檢查手段卻很簡單,頸動脈彩超檢查即能實現。當然,為了進一步手術治療,還需要明確頸動脈狹窄部位、長度以及程度、軟硬斑塊等詳細信息,我們可選擇頸動脈血管造影(DSA)。
血管造影的優點是空間分辨力高,能準確檢查出動脈狹窄的程度和範圍,包括斑塊和潰瘍的分佈,同時還能顯示狹窄遠端的血流情況和側支循環建立情況,顯示顱內血管是否發生病變,是診斷動脈病變的金標準。但是,血管造影為有創檢查,近年來應用無創的CT動脈重建(CTA)以及MRA技術,同樣可以得到很全面的動脈狹窄信息;同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顯示血管結構,更好地識別鈣化斑塊,指導進一步治療。
4、頸內膜剝脫術是標準手術
從治療上來說,首要措施是防治引發頸動脈狹窄的疾病,即對“三高”的合理治療: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飲食要清淡,避免高鹽高脂飲食;吸菸的人要戒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睡眠質量;加強運動,定期體檢。但是對於頸動脈已經出現狹窄的患者,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夠消除引起動脈狹窄的斑塊。
頸動脈狹窄治療目前大致分為三類: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介入治療。藥物治療以抗血小板治療為主,結合降壓、降脂以及降糖藥物的治療,可以延緩動脈硬化狹窄閉塞的發展。
傳統手術治療即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標準方法。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充分證明,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是治療重度頸動脈狹窄(狹窄>70%)或有“預警”信號的頸動脈狹窄的首選治療方案,對預防腦卒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一位有經驗的血管外科醫師可以嫻熟地完成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術中適當應用轉流管以及補片,可增加手術的安全性,提高療效。
近年來,由於安全有效的支架輸送、釋放裝置和支架材料的發展,尤其是腦保護裝置的應用,頸動脈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CAS)在頸動脈狹窄治療上的應用日益增多。CAS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大為縮短,特別是伴有心肺血管疾病的高齡患者可優先考慮該治療措施,可以降低心肺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
頸動脈狹窄是導致腦卒中的“沉默殺手”。但是,只要我們瞭解這個“殺手”的特點,就能及時抓住頸動脈狹窄的蛛絲馬跡,早期預防,及時治療,把腦卒中的危險消滅在萌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