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手足畸形,做家長的很是焦急。
當我女兒出生的第一刻,便是看五官、看手腳,我看的不是她五官是否精緻,手足是否修長漂亮,看的是五官是否齊整,手腳是否異樣,至於智商和情商問題,全然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健康即以知足,其實,很多為人父母者都是這樣的。
門診遇到的手足畸形, 按部位分, 手多足少, 按年齡分, 兒童多, 成人少, 按照受傷的原因分,一是先天畸形 二是創傷後畸形 ;另外畸形可以是單獨的,也有可能是全身綜合症的局部表現。
手畸形的治療是困難的。很多患兒的家長非常關心治療的時間、治療效果和治療方案。在各種先天畸形中,並指的發生率是第一位的,多指是第二位的。
關於治療時間的問題
許多家長關心何時治療,其實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畸形,選擇治療的時機也不同。
總的原則,我們希望最早要滿6個月,為甚麼要選這個時間點呢?一是小孩身體會強壯一些,可以較好的耐受手術,二是較大的孩子開刀相對容易;第三:麻醉風險也可以容易控制。但這不是說6個月以前一定不能開刀,如一些簡單的多指畸形。
我最多和患者家長講的就是: 開刀時機的選擇要看畸形對小孩發育的影響, 如簡單的復拇畸形和一些示中指,中環指並指畸形等就可以把時間放寬到2歲左右,總的來講對大多數情況2歲左右是個外科干預的黃金時間點。但對於拇指食指並指畸形,就要及早干預,可能在滿6個月左右就要治療。
此外,門診常見的還有患兒外傷後手畸形。門診的患者往往是幾個月到幾歲的小孩,最常見的受傷原因是飲水機開水燙傷,其次是其它熱源燙傷和火焰燒傷等。談到這個問題,做家長的就要注意了,家裡的飲水機要擺放在小孩不能接觸到的位置,尤其不能讓小孩玩弄飲水機的熱水出口。此外,江南冬天多溼冷,很多家庭喜歡用熱水袋,在這裡給家長提個醒,給小孩用熱水袋時溫度要控制好,尤其在睡眠時應用,一定注意不能燙傷。小孩皮膚嬌嫩,敏感性高,我們成人覺得可以忍受的溫度對小孩可能造成危險。另外,小孩入睡後,大腦皮層被抑制,皮膚的敏感性降低,在不知不覺中可能造成低熱度的燙傷。患兒受傷後往往趕到燒傷科治療,到我們整形科來的患者,大多數是創面已經疤痕癒合的患者。
對於這種外傷後的疤痕攣縮繼發畸形,我們整形科傳統觀念是傷後3-6個月考慮疤痕整形治療,為甚麼選擇這個時間段呢?因為疤痕的形成和軟化通常是在傷後3-6個月完成的,這時開刀易於區分成熟的疤痕組織,同時可減少新的疤痕形成,有利於手功能的恢復。但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疤痕組織是在重要的手功能部位,患者的年齡又大,可以提前干預治療,否則等到半年後疤痕成熟,可能會喪失更多的手功能,在等待時間和恢復結果方面有一個平衡點的問題,這個點的把握是比較困難的,要因人而異,因傷而異。
對於足部畸形,多是並趾和多趾畸形,足的功能和手相比是不同的,手的功能在於完成各種複雜精細的動作,治療時間和方案就更為複雜。而足主要是負重和行走,從功能的角度講,要求相對較低。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足部整形的患者有增多趨勢,足部整形的患兒往往是出於對美觀的考慮和心理健康成長的需要。至於治療時間和方案的選擇可以參照手部,兩者的原則相似。但有一點需注意,足部負重區的植皮不耐摩擦和負重,易於破潰,這和手是不同的。
關於治療效果
很多家長問,最終治療效果會怎樣,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講清楚的。效果的最終好壞,不僅取決於治療方案,還取決於畸形的種類,如是先天還是外傷造成的,是先天還要看是否存在全身其他器官的疾病。都是先天手畸形,單純皮膚相連的橈側多指畸形,簡單的中環指或者示中指不全並指畸形等,術後恢復就較好。但牽涉到骨與關節等多種組織的畸形,恢復可能就差些。對於小孩的疤痕畸形,手掌的疤痕攣縮治療效果往往好於手背疤痕攣縮,這是因為屈曲位攣縮,關節囊和韌帶易於拉開,屈肌腱的滑動幅度也比較大,但手背疤痕攣縮的畸形則相反,所以治療相對困難。
治療方案的選擇
治療方案對於治療效果當然是很關鍵。目前對於先天手畸形,很多已經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治療方案,比如並指畸形,基本上都是改形切開,皮瓣成型和植皮。但具體的細節,各種方法還是有點差別,這要看具體情況。此外,多指畸形術後的患者,尤其是橈側多指畸形,即復拇畸形,門診看到很多此類兒時於地方醫院開刀現已長大成人的患者,多數繼發側偏畸形,且保留拇指類似於其他幾個手指,顯得單薄細小,很是惋惜。實際上,對於小孩的各種先天畸形,在不影響發育和功能的前提下,我們主張儘量保留各種組織,待其發育成人定型後,可以考慮參照健指再次整形修復,去除不需要的組織。就像裁剪衣服一樣,布料要儘量多準備,不需要的可以不用,但如果沒有合適的布料,是做不出好衣服的。
另外,在各種先天手畸形中,巨指畸形是發生率很低,但卻是很難治療的一種畸形。不論採用怎樣的治療方案,患兒家屬對最終結果往往不滿意。不論是外形上還是功能上,治療後的巨指與正常手指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醫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但對於很多疾病,醫生還不是萬能的,這需要醫患雙方互相溝通,充分理解,同心協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