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樞椎不穩定是指寰椎和樞椎(第一和第二頸椎)之間的活動範圍因為某些原因超出了正常極限,並引起枕頸部疼痛不適和/或肢體麻木無力等臨床表現。
寰樞椎不穩定的原因包括外傷、化膿性感染、類風溼、腫瘤等,診斷標準是寰椎前弓後緣和樞椎齒狀突前緣之間的距離(寰齒前間隙)在成人超過3mm、在兒童超過5mm。症狀較輕者可能只有枕頸部疼痛不適,而症狀較重者會有四肢麻木無力、運動受限、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
症狀重的寰樞椎不穩定患者需要手術治療,其中後路寰樞椎融合術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術式。它的適應證包括:1、寰樞椎不穩定持續性加重;2、枕頸部持續疼痛不適,保守治療無效;3、有明顯頸脊髓壓迫症狀(肢體麻木無力等)。
如果有明確手術指證,建議及早行手術治療,以避免高位頸脊髓因長期受壓發生液化(MRI的T2加權像上脊髓內有明確的高信號)而致神經功能恢復緩慢,或由於輕微的外傷造成原來不穩定的寰樞椎發生劇烈活動,使高位頸脊髓嚴重受損導致癱瘓甚至危及生命。
典型病例
X先生是J省P市一家醫院的康復科醫生,35年前(7歲時)頸部受傷,當時頸部疼痛很長時間。10年前曾有過左手麻木,數天後自行症狀消失。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手不靈活,右手重。在當地醫院行頸椎MRI檢查發現高位頸脊髓內有異常信號。來我院後行頸椎過屈過伸位檢查發現寰樞椎不穩定,符合上述手術指證。完善術前準備後行後路寰樞椎融合術,由於患者樞椎左側椎弓根螺釘置釘困難,採用左側樞椎椎板鉤固定。術後3個月,患者神經症狀緩解良好,但並未完全恢復,髂骨植骨塊已和寰樞椎融合,高位頸脊髓內的異常信號無進一步擴大。
脊髓內高信號是脊髓實質性損害的影像學表現,往往預示術後神經功能恢復緩慢。因此,寰樞椎不穩定的手術時機最好在高位頸脊髓發生實質性損害之前,以免在MRI出現脊髓內高信號後再手術而致神經功能恢復不佳。
A和B:術前頸椎過屈過伸位片,顯示寰樞椎不穩定;
C:術前頸椎MRI顯示高位頸脊髓內高信號,為高位頸脊髓實質性損害的影像學表現;
D:後路寰樞椎融合術後CT三維重建;
E和F:術後3個月頸椎正側位片;
G:術後3個月頸椎CT矢狀位重建顯示髂骨植骨塊已和寰樞椎融合;
H:術後3個月頸椎MRI顯示高位頸脊髓內的異常信號無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