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較大的聲帶息肉,特別是廣基的呈魚腹狀的聲帶息肉,一般都採用支撐喉鏡或顯微喉鏡進行手術,患者自覺痛苦,耐受差,全身麻醉費用昂貴。我科自引進纖維喉鏡後,結合以往間接喉鏡手術的經驗和體會,採用符合微創手術原則的雙進路的手術方法,治療94例廣基的聲帶息肉,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1994~2003年間在用雙進路的手術方法治療的聲帶息肉病例中,以息肉基底部長度大於或等於聲帶長度1/3為標準,篩選出符合此標準的廣基聲帶息肉共計94例;年齡19~71歲;男54例,女40例;病程2月至5年6個月。
(2)手術方法
麻醉:所有患者均在門診內窺鏡室取端坐位完成手術,術前20分鐘予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對咽腔和鼻腔用1%地卡因進行表面麻醉,在纖維喉鏡導入喉前庭後,將1%地卡因1ml經內鏡活檢孔滴入聲門區,使患者出現短暫嗆咳,休息幾分鐘後手術。
手術:將纖維喉鏡從較通暢的一側鼻腔(應預先行麻黃素收斂鼻甲)插入,到達懸雍垂後方,能完整觀察到舌根部及開放的喉腔,選用開口方向合適的間接喉鉗經口腔在纖維喉鏡的觀察下進入喉前庭,通過內鏡觀察息肉的病變範圍,用喉鉗摘除息肉,如一次不能完整摘除,可以分次摘除,對殘留的微小病變,可以用內鏡配套的活檢鉗自活檢孔插入,精確鉗除。
療效評定標準:治癒為聲嘶消失,檢查聲帶無息肉,邊緣整齊平滑,聲帶無粘連,活動正常;有效為聲嘶明顯改善,檢查聲帶息肉稍有殘存,聲帶無粘連,活動正常;無效為聲嘶無改善。
2、結果
94例中治癒71例(治癒率75.53%),有效22例(有效率23.40%),94例中有2例病人第一次手術未能耐受,隔一週後第二次手術成功1例,1例仍未能耐受手術,聲嘶無改善。94例中無1例出現麻醉藥物中毒,聲帶粘連,缺損,術後出血等併發症。
3、討論
聲帶息肉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間接喉鏡、直接喉鏡、全麻下顯微喉鏡及纖維喉鏡手術,各種手術方式有其優點及相應的侷限性,例如間接喉鏡可以摘除較大的或廣基的息肉,但操作的精確性較差,易損傷聲帶;纖維喉鏡操作準確精細,但配套活檢鉗開口有限,對廣基或較韌的息肉常無法徹底摘除;直接喉鏡及支撐喉鏡暴露清楚,易雙手操作,但手術創傷較大,併發症較多,實施全麻,費用昂貴。
我科自引進纖維喉鏡後,在以往間接喉鏡手術的基礎下,結合利用內窺鏡暴露病變清晰的優點,逐漸開展了雙進路的微創手術方法來治療聲帶息肉。在所治療的聲帶息肉中,細小的病變或帶蒂病變完全可以在內窺鏡下利用活檢鉗直接摘除,而對廣基的、較大的息肉往往不能徹底摘除,利用不同方向的間接喉鉗,有效徹底摘除息肉。此方法不同於韓鷹鵬等[1]報道的方法,纖維喉鏡較硬管喉鏡更能接近喉腔,術野更清晰;也不同於曹洪玲報道的先用間接喉鏡手術再用纖維內窺鏡手術的方法,避免在間接喉鏡觀察不清時手術,以防出現聲帶的損傷。
微創手術的主要困難是如何克服咽反射。我們的經驗是術前與患者充分溝通,放鬆其緊張的心理,表面麻醉開始時動作要輕柔,減少對咽部的刺激,先小劑量噴霧,觀察患者有無不適反應,我們現在使用綜合性治療臺的電動噴霧器,效果較佳。噴霧時囑病人深呼吸,待患者出現嗆咳時表示麻醉藥物已進入喉腔,此時可導入纖維喉鏡,當喉鏡進入喉前庭後,再從內窺鏡吸引孔處點滴1%地卡因1ml於聲門處,患者會再次出現嗆咳,2分鐘後表面麻醉能達到手術要求。手術中喉鉗進入要輕柔,特別是對於前聯合處的病變,應注意喉鉗的角度,避免用力牽拉會厭喉面或壓迫舌根,這樣可有效減輕咽反射的發生。1%地卡因表面麻醉在5~7分鐘後起效,維持時間較短,一般約5分鐘,故術者操作技術要熟練,過了麻醉有效期,一般患者就不能耐受手術,會出現嗆咳或噁心等反應,無法手術。
此微創手術在表麻下進行,術前30分鐘給予阿托品0.5mg肌注,目的是減少術中咽腔腺體的分泌,雖然分泌物會變粘稠,但在保證吸引管通暢的情況下,仍能很好暴露喉前庭,方便手術。
鼻腔導入與從口腔導入纖維喉鏡相比較,從鼻腔導入較少受到舌體運動的影響,術中從監視器中看到的影像更穩定,只有鼻腔結構異常,導入困難的患者,才從口腔導入。另外,從口腔導入內窺鏡後,再從口腔放入間接喉鉗顯得不太方便,影響手術操作。
近十年時間裡,內窺鏡從纖維喉鏡發展為電子成像技術的電子喉鏡,綜合治療臺的電動噴霧器替代了手工噴霧器,手術技巧和熟練程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提高,使這一微創手術方法值得在喉部手術中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