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損傷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包含了顱腦外傷、腦血管病、腦腫瘤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對腦組織的損傷,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比如記憶缺失、頭痛、頭暈、注意力難以集中、焦慮、淡漠等,嚴重者可出現認知障礙、失語、嗅覺喪失、偏癱、昏迷,甚至植物生存狀態。
一般而言,在早期6個月內,這些功能障礙開始恢復,治療時間越早恢復的可能性越大,隨後進步幅度變小,並逐步適應,一般直到2年左右,仍繼續有所進步和好轉。正確、及時的康復鍛鍊對患者的功能恢復至關重要。
1、要正確面對傷殘
患者家屬要給予患者精神鼓勵,幫助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消除消極情緒。讓患者建立信心,雖然康復階段可能比較漫長,但經過本人和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完全可以調整和或代償其失去的功能。
2、恰當的飲食、藥物保障
在醫生、治療師的幫組下制定一個康復計劃,針對性給予一定的藥物,防止併發症的同時,維持營養,補充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服用中樞神經系統藥物。
3、注重肢體功能鍛鍊
腦損傷後肢體活動多處於低級動作狀態,往往不受感覺刺激所控制。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階段提高肢體功能:通過刺激如牽拉、擊打肌腱或肌腹、壓迫肌腹等方法引發運動。鼓勵早期訓練屈曲性運動,早期可以由他人輔助,隨著訓練進展,訓練伸展性訓練。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溫覺刺激肌肉活動。對關節進行牽拉或擠壓。注意訓練目的性運動,比如取物、進食等。注意加強肌力的聯繫。不要忘了,訓練健側肢體替代患者肢體的功能,比如寫字、梳洗等。值得注意的是,訓練的強度和頻次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
4、重點訓練日常生活
以生活自理為訓練目的,針對性訓練。可應用各種輔助支具幫助患者,比如增大或延長生用具的把柄,使用柺杖幫助行走。
5、針灸和電刺激
有條件的患者通過針灸和電刺激幫助恢復肢體功能和促醒。針灸的穴位:上肢選取合谷、內關、外關、曲池、肩俞等。下肢可選用鳳池、委中、陽陵泉、足三里等。每日一次,每次可選3-4個穴位,20天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