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痙攣的危害:
研究調查表明,中風後肢體痙攣的發病率為39%,嚴重腦外傷患者的痙攣發病率為75%。嚴重腦外傷後肢體痙攣是導致個人日常獨立生活能力下降和殘疾增加的主要因素,目前是臨床腦損傷治療和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療消費不斷增長和醫療資源投入不斷增加的主要因素。
腦損傷後,肢體逐漸從柔軟狀態過度到僵硬狀態,即肌張力逐漸增加到痙攣狀態,一旦形成痙攣的病理模式,大多逐漸加重,泛化。痙攣可涉及全身的骨骼肌,這種嚴重的不協調可導致廣泛的系統功能障礙,除肢體運動障礙外,還包括認知、語言、吞嚥和腸道功能,並形成惡性循環。
對痙攣的評價:
對痙攣的評價是由一個多學科的治療小組進行的,涉及多個方面和層次的評價。參與評估的人員通常包括神經康復醫生、神經外科醫生、護士/專業護理人員、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矯形器製造者,還有病人及其家人或護理人員。評估內容包括腦損傷部位(局灶性、多灶性、瀰漫性、痙攣部位與腦損傷病灶的相關性)、顱內環境的穩定性(是否存在腦積水、顱內積液、顱骨缺損、其他腦病)、痙攣的累及範圍、痙攣的嚴重程度。痙攣的穩定性、痙攣併發症(肌肉萎縮、肌腱攣縮、骨骼畸形)、傷害性刺激 對病人及其家屬或照顧者的願望和期望進行全面評估,以及對現有醫療費用和現有康復醫療資源進行評估。
治療痙攣的目標:
緩解症狀:緩解疼痛,改善睡眠,減少肌肉痙攣和不自主運動的頻率,如關節反應。
改善主動功能:改善轉移、活動能力,如從椅子上轉移到床上和返回的能力,運動的速度、穩定性、效率和姿勢,以及連續行走或在協助下行走的時間;上臂和手的靈活性,以便握住和拿起;自理能力,如清洗和穿衣;以及進食能力。
改善被動功能:減少護理的負擔,包括減少移動、護理和調整體位的困難;日常護理的困難(如會陰部衛生、穿衣)。
避免損傷加重:防止攣縮和畸形,便於使用矯形器、夾板,優化姿勢和坐姿,提高身體組織的活力。
改善外觀和姿勢:改善身體形象,使衣服儘可能合身。
提高常規康復措施的效果:優化治療效果,減少治療痙攣的系統藥物。
痙攣治療計劃:
患者只有在因肢體痙攣而出現功能問題或護理問題時才需要治療。在進行系統評估後,要制定適當的個體化康復目標和治療計劃。預防和治療痙攣的主要臨床選擇包括運動療法、物理療法、生物反饋、口服抗痙攣藥物、鞘內連續注射抗痙攣藥物、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和選擇性脊柱後神經根切斷術。
口服抗痙攣藥物主要是神經遞質抑制劑,在緩解肌張力的同時抑制和改變許多高級神經功能,如認知、警覺和情緒,療效有限,易產生耐藥性,不宜長期使用。
運動療法(PT、OT)是最常用的方法,治療師採用各種運動控制理論進行無輔助訓練。它對治療師的技術和經驗要求很高,持續時間長,不具有持久性,多用於痙攣的早期階段或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物理治療是利用物理因素,如電、光、聲、磁和溫度進行的治療。
上述方法大多適用於治療輕度至中度痙攣狀態。
儘管鞘內注射的療效是確定的,但其臨床應用受到治療部位的限制,與異物放置有關的併發症,以及材料和術後維護費用的限制。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和脊柱後神經根選擇性切除術是目前治療肢體嚴重痙攣的合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