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是對腦卒中的通俗稱呼,我們功能神經外科所針對的偏癱還包括腦外傷、腦和脊髓手術後併發症、腦炎腦膜炎、中毒等各種致病因素引起腦損害後導致的以肢體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可伴有流涎、吞嚥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感覺認知功能障礙、癲癇、情感障礙的一組綜合徵。
由於腦卒中患者多半表現為半側身體活動不靈,故常形象地稱其為偏癱,中醫稱之為中風、半身不遂,西醫則稱之為腦血管病、腦卒中,由於腦血管的病變,導致腦組織出現病損,表現口眼歪斜,手腳不靈,說話不清等症狀。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上就有“中風”的名稱及記載。現代醫學稱之為腦卒中。
臨床發現,超過60%的偏癱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退及肌腱、關節的攣縮畸形。痙攣是肌群的肌張力增高的表現,在中風恢復期的患者出現率最高。是影響病人日後功能恢復最多見且最嚴重的合併症。那麼腦中風患者肢體發生痙攣怎麼治療?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肌肉的伸縮運動,受脊髓反射控制。而脊髓反射機制又是受高級中樞的指令調控。這些指令來自下行的皮質脊髓束和椎體外系的抑制性指令向腦幹脊髓束的促進性指令。從腦皮質到脊髓α和γ運動神經元,大多數纖維都接受基底核和腦幹神經該的纖維,經多元接替控制著運動的精確和協調。從腦皮質到脊髓任何上運動神經元的損傷都伴隨著痙攣,但痙攣的興致因腦損傷的部位不同而異。
如中風病灶損傷的部位在皮層或內囊,皮層對運動的下行抑制作用喪失,而腦幹脊髓束是完整的,它對運動的下行促進性指令可能異常活躍,因此,出現痙攣。所以,治療的理論依據是通過減少傳入纖維的衝動發放,抑制運動神經元的興奮產生,而使肌肉放鬆。概而言之,偏癱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過度增高的肌張力、提高肌肉力量、解除已經存在的攣縮畸形、提高運動控制和平衡控制的能力。
我們發現,通過FSPR(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切斷術)手術治療,能夠有效的降低過度增高的肌張力、而且不易反彈。鑑於肌張力增高和攣縮畸形之間明確的因果關係,所以只有解除了過度增高的肌張力後再進行畸形的矯正,才能夠確保矯形術後畸形的不復發。因此,典型的痙攣型偏癱患者適宜接受FSPR手術治療。
當然,不管偏癱患者可否手術治療,其康復治療則應長期系統堅持。我們知道,人的運動功能實現的四個要素包括:肌張力、解剖結構、肌力、運動控制和平衡能力。手術可以解決過度增高的肌張力及存在的攣縮畸形的問題,但是並不能解決肌力和運動控制及平衡的能力,因此,手術後早期的針對力量的康復訓練顯得尤其重要,中後期增加步態訓練及平衡訓練,以使患者重獲運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