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21 21:46

  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主要原因,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腦卒中已成為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因此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的規範性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於是否需要外科處理,影像學評估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不但需要準確、定量地對頸動脈狹窄的有無、程度和範圍進行判斷,更應對顱內情況、具部血管條件、頸部解剖等做出綜合評價,進而明確是否需要外科干預,掌握外科手術指徵,指導臨床制訂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後。
  一、症狀性/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判斷
  症狀性及無症狀頸動脈狹窄患者的治療方案和預後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需要嚴格區分開來。
  MR/CT為頸動脈狹窄患者住院期間必須檢查的項目。

CT檢查,尤其是平掃,多用於急診排除腦出血,且操作簡便、省時,但對人體有一定輻射。MR無放射性,組織分辨率較CT高,能夠清晰顯示腦內的病變情況,其彌散序列對於新鮮的腦梗塞灶更是十分敏感。對於TIA或腦梗塞已經發作的患者,及時評價腦血流的灌注,並根據結果挽救處於“半暗帶”的缺血腦組織,顯得更為重要。
  因而對於有條件的患者,推薦進行CT/MR灌注成像,提示臨床進行干預的時機。影像學能夠輔助臨床進行症狀性/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判斷,為下一步評價管腔狹窄進行初步分類。
  二、頸動脈狹窄程度評估
  高危患者,推薦多普勒超聲作為首選的評價狹窄程度和血流動力學影響的影像學手段。超聲檢查操作無創、實時、簡便、價格低廉,對於位於體表的顱外段頸動脈的檢測和隨訪具有很大的優勢,且能夠測量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同時觀察頸動脈內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和斑塊的成分。
  對於多普勒超聲不能清楚顯示、具部血管情況複雜需要重建,以及超聲結果提示頸動脈狹窄,為可能的再通手術需要進一步確診的患者,建議選擇CTA/MRA檢查。隨著多排螺旋CT和高分辨率MR的廣泛引用,CTA和MRA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有創的DSA檢查,能三維多平面、任意角度顯示頸動脈形態,準確測量頸動脈狹窄程度,同時顯示頸動脈腔外尤其是管壁情況;並能夠提示可能存在的血管變異、頸部解剖異常如合併頸部腫瘤放化療後的患者等);在檢測到顱外段頸動脈病變時,CTA/MRA還能夠進一步對可能存在的顱內血管病變進行顯示,對外科手術的指徵、手術方式的選擇、手術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等做出更加全面的評估。
  DSA檢查仍然被認為是評價頸動脈狹窄程度的金標準。但DSA是有創檢查,有一定的風險性,檢查費用也較高,且其本身只能顯示頸動脈腔內情況,並不推薦給所有患者。
  三、外科手術指徵評估 

顱外段頸動脈狹窄外科再通手術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和頸動脈支架成形術(CAS)。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和傳統術式,頸動脈支架成形術則是通過介入治療,具有微創的特點,可以降低高危患者圍手術期的併發症和死亡率。
  四、問題與展望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關於頸動脈狹窄局部的斑塊性質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些易損斑塊所造成的血管狹窄並不嚴重,患者平時的臨床表現也可以不明顯,但一旦斑塊破裂,將引發栓子脫落栓塞腦血管、頸動脈嚴重狹窄等致命的病變。
  對於目前應用於外科的處理指南來說,僅評價了頸動脈的狹窄程度,而未考慮斑塊的穩定性因素。尤其對於無症狀頸動脈狹窄患者來說,是選擇外科再通手術,還是單純內科藥物治療,需要全面衡量風險與收益。
  超聲增強造影已可以通過微氣泡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內的新生血管,早期提示斑塊不穩定性。而高分辨率磁共振的迅速發展,更為一站式評估頸動脈狹窄的形態、血流動力學、斑塊性質、顱內血管及腦梗塞進行綜合評估提供了幫助。
  總之,影像學能夠對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的程度進行評價,並對可能導致症狀的顱內病變進行顯示。合理選擇影像學方法,能夠有效評估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外科手術指徵,指導臨床及時制訂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後。未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有望一站式對頸動脈狹窄的形態、程度、範圍、功能等提供更早期、更全面的評估,對合理衡量手術風險和收益提供更有益的指導。

有了頸動脈斑塊怎麼辦?相關文章
藥物治療不可能改善這種機械性的狹窄,所以患者目前仍然會頭暈、雙下肢無力。彩超顯示頸動脈斑塊,但未報告動脈管腔狹窄,說明頸動脈系統問題不大。鎖骨下動脈斑塊,流速增快,提示了動脈狹窄,而且已經清晰的報告了盜血,所以必須介入治療。有斑塊、流速快不影響造影檢查。我建議直接造影檢查,因為造影檢查可以明確是否需要支架、能否施行支架治療、需要甚麼型號、規格的支架、手術難度多大、風險多高等等重要信息,而CTA檢
發布於 2022-12-26 20:05
0評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血管的疾病,頸動脈超聲是反映動脈硬化的一個窗口。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患者和健康體檢者接受了頸動脈超聲篩查。頸動脈超聲篩查出頸動脈斑塊和頸動脈狹窄後,很多人擔心這個問題,並且為此過度焦慮擔憂。如果體檢報告顯示頸動脈內膜增厚或頸動脈斑塊形成,則提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明顯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圍血管疾病如下肢動脈硬化症的危險。研究表明,頸動脈
發布於 2022-09-24 17:29
0評論
一、積極控制危險因素: 如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建議使用一天口服一次的長效降壓藥,尤其不主張使用短效硝苯吡啶(心痛定);同時應控制血糖、血脂在理想水平。 要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飲食上要低鹽、低脂;要戒菸、限酒;增加體育運動,減輕或控制體重。並要保持良好的精神與心態。 二、藥物治療: 1、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滯性:阿斯匹林75mg/日,或拜阿斯匹林100mg/日;
發布於 2024-01-06 16:33
0評論
概述 人們出現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通常是散在的,這些粥樣硬化斑塊可以在人們身體當中的主動脈還有直徑3毫米的動脈內膜出現的,粥樣硬化斑塊最常出現在人們身體當中的冠狀動脈的,當一些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斑塊的情況下,這些動脈所供應的器官會出現缺血的,特別是人們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對人的腦部是嚴重缺血的,而且頸動脈粥樣斑塊部位還會出現動脈壁變得非常硬情況。 步驟/方法: 1、 當人們身體患有頸動脈粥
發布於 2023-10-31 23:58
0評論
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主要原因,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腦卒中已成為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因此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的規範性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是否需要外科處理,影像學評估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不但需要準確、定量地對頸動脈狹窄的有無、程度和範圍進行判斷,更應對顱內情況、具部血管條
發布於 2023-02-22 08:16
0評論
治療的方法有四種,包括:1、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飲食、適當活動)2、藥物治療3、介入治療4、外科開刀的治療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做到的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多麼嚴重的狹窄,還是介入或者開刀之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必須的,健康生活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合理均衡的營養(避免過多的油脂,限鹽),合適的身體鍛鍊,戒菸,不酗酒,嚴格控制高血壓和高血糖。否則,斑塊狹窄容易不斷加重,即使做了支架或者手術,也更容易
發布於 2023-03-06 02:56
0評論
    多數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並非是顱內血管本身的問題,而是腦血管以外的栓子脫落進入顱內血管引起栓塞所致,其中頸內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脫落栓塞顱內血管約佔60%。腦缺血人群發病率約為0.3%,反覆發作性意識喪失或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能在24小時內恢復的,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缺血性腦部疾病的早期表現,如得不到積極有效的治療,遲早會引起永
發布於 2022-10-01 13:09
0評論
要預防此病需做好三級預防:一級預防就是在日常活動中要控制飲食,遠離高脂,高糖食物,即少吃動物肝臟,腦花,肥肉,油炸食品,糖和脂肪含量高的東西;二級預防就是發現輕微症狀及時就醫,讓醫生幫助控制血糖,血脂,用阿司匹林等藥物穩定病情.同時患者在平時活動中,特別是轉動頸部時動作要輕,緩,切不能幅度過大;三級預防是中風後的預防,那就必須依靠醫生用藥物進行治療了. 調整生活、飲食習慣,多參加健身活動,禁菸限
發布於 2024-01-06 16:59
0評論
概述 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一種反應類型,患者會由於受到頸部動脈的硬化導致出現頸部斑塊的現象,患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需要及時的額進行治療,治療的手段主要需要微創手術,對頸部的動脈進行疏通,緩解患者的不適症狀,還要注意增強對頸部的護理,因為頸部的神經眾多,許多血管和神經相連,稍不留神就有導致頸部出現硬化的風險。 步驟/方法: 1、 頸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斑塊情況需要及時的進行處理,因為斑
發布於 2024-05-09 11:11
0評論
概述 頸總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還是很嚴重的,如果頸總動脈的硬塊出現脫落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現中風的情況,所以一定要積極的進行相關治療,可以通過西藥和中醫來進行。這種病症多見於老年朋友,因老年朋友對血脂一般都會很高,從而導致這種情況發生,在治療時首先要進行降血脂治療,通過立普妥等藥物來治療。另外也要進行抗血小析凝集,通過用阿斯匹林來進行治療。 步驟/方法: 1、 如果患者有頭暈的情況或四肢有時候會出現
發布於 2024-05-09 11:5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