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22 15:21

  溼溫是由感受溼熱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本病四時皆有,但多發生於雨溼較盛的夏秋季節。溼溫初起以身熱不揚,身重肢倦,胸悶脘痞,苔黃膩,脈緩等溼熱遏阻證候為主要特點。根據好發季節及臨床表現,本病與西醫的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感染、胃腸型感冒等某些病毒感染疾病相似,故以上疾病可參考溼溫病進行辨證治療。
  一、溼溫的診斷要點
  本病常年可見而多發生於夏秋雨溼較盛季節。
  起病較緩,初起表現為身熱不揚,惡寒頭重,身痛肢倦,胸悶脘痞,苔膩,脈緩等。
  傳變較慢,以脾胃為病變重心,常留戀氣分,病勢纏綿,病程較長。
  病變後期,可有化燥傷陰與溼勝陽微兩種不同轉歸。
  本病應注意與暑溼相鑑別。雖然兩者發病季節類同,證候表現相似,但暑溼病起病較急,初起暑熱證候表現突出,兼溼證候表現為次,而溼溫病起病較緩,初起溼重於熱證候表現突出,兩者自是不同。
  二、溼溫的辨證分析
  溼溫病的發生由感受溼熱病邪而致。因夏秋雨溼偏盛,容易形成溼熱病邪致病;或人們嗜食生冷,損傷脾胃,水溼內停,復感外邪,內外相引,併為溼熱。本病所及臟腑、部位,以脾胃為重心,可外鬱遏肌表,內燻肝膽,上蒙心包,中困胃腸,下注小腸,蘊結膀胱。
  溼熱病邪重濁粘膩,侵犯人體發病較緩,傳變較慢。臨床上,初起多見溼重於熱,溼中蘊熱,邪遏衛氣分;進而溼熱並重,溼熱鬱蒸氣分,由於溼熱瀰漫,可波及多處臟腑、部位;溼熱久戀氣分,可漸化火,則出現熱重於溼的證候表現。若氣分溼熱鬱蒸日久不解,也可化燥傷陰,深入營血,出現動風、動血等危重證候;也可因溼熱邪氣久困,偏於溼勝,損傷陽氣,而致溼勝陽微的轉歸。
  溼溫病以清熱祛溼為總的治療原則。臨床上必須根據溼、熱的偏盛以及病變所及臟腑、部位,辨證選方用藥。至於溼熱化燥傷陰,深入營血,則參考暑溫病營血分病證進行辨證治療。
  三、 溼溫的辨證論治
  一、邪遏衛氣型

  【證見】 惡寒,少汗,身熱不揚,午後熱象較顯;頭重如裹,身重肢倦,胸悶脘痞。舌尖邊紅,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 芳香辛散,宣透溼熱。
  【方藥】
  1、主方藿樸夏苓湯(石芾南《醫原》)
  處方:藿香9克,法半夏8克,赤茯苓15克,杏仁10克,生薏苡仁18克,白蔻仁8克,豬苓12克,澤瀉8克,淡豆豉9克,厚朴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l劑。
  若溼漸化熱,無惡寒,但有口渴、小便黃者,可去藿香、赤茯苓、豬苓、澤瀉、淡豆豉,加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竹葉10克(即成為三仁湯)。若身重體倦較甚,並見關節肌肉痠痛者,可加入秦艽10克,蒼朮9克。
  2、中成藥藿香正氣丸,每次l。2瓶口服,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金不換正氣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厚朴10克,藿香10克,半夏10克,蒼朮10克,陳皮6克,炙甘草8克,生薑3片,大棗4枚。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二、溼熱鬱阻膜原型
  【證見】 寒熱往來,寒甚熱微,汗出身痛,手足沉重,胸脅脹滿,噁心嘔吐。舌尖邊紅,舌苔白厚膩濁,脈緩。
  【治法】 疏利透達膜原溼濁。
  【方藥】
  1、主方雷氏宣透膜原法(雷少逸《時病論》)方藥
  處方:厚朴6克,檳榔8克,草果6克,黃芩9克,藿香葉8克,法半夏8克,生薑3片,粉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l劑。
  若身熱不揚、納呆、口渴不飲或喜熱飲者,可加佩蘭10克,鮮荷葉9克,連翹9克,以升清化濁,透邪外洩。
  2、中成藥小柴胡沖劑,每次l~2包;配以藿香正氣丸,每次1~2支口服,兩藥均以每日服用3次。
  3、單方驗方柴胡達原飲(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柴胡8克,枳殼9克,厚朴8克,青皮6克,黃芩10克,桔梗6克,草果6克,檳榔6克,荷梗9克,甘草3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三、 溼熱並重,交蒸蘊毒型
  【證見】發熱,口渴,胸脘痞脹,肢酸倦怠,或咽喉腫痛,或身目發黃,納呆,便溏,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 清熱利溼,洩濁解毒。
  【方藥】
  1、主方甘露消毒丹(王孟英《溫熱經緯》)
  處方:滑石30克,綿茵陳12克,黃芩12克,石菖蒲9克,川貝母8克,木通8克,藿香9克,射干8克,連翹9克,薄荷6克,蔻仁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小便不利、渴不多飲、噁心嘔吐者,可加茯苓皮10克,薏苡仁15克,竹茹9克,法半夏9克。若少腹硬滿、大便不通者,可加皂莢子9克,枳實9克,寒水石20克。若咽喉腫痛甚者,加馬勃9克,崗梅根30克,板藍根20克。
  2、中成藥甘露消毒丸,每次9克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廣益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綿茵陳30克,金錢草18克,鬱金10克,柴胡10克,敗醬草18克,丹參15克,板藍根30克,茯苓25克,萆薜12克,薏苡仁2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適用於溼熱蘊毒發黃。
  四、溼熱困鬱中焦型
  【證見】 發熱,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飲,脘痞嘔惡,心中煩悶,便溏色黃,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滑膩,脈滑數。
  【治法】 苦辛通降,清熱化溼。
  【方藥】
  1、主方王氏連樸飲(王孟英《霍亂論》)加味
  處方:川黃連8克,厚朴9克,石菖蒲9克,法半夏9克,淡豆豉9克,梔子12克,滑石20克,竹葉12克,藿香梗9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津傷甚而口渴多飲、小便短赤明顯者,加蘆根15克,天花粉15克。若溼熱鬱蒸外發白痦者,加薏苡仁30克。若便溏洩瀉者,加火炭母15克,馬齒莧15克。
  2、中成藥救苦丹,每次4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黃芩滑石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黃芩12克,滑石20克,茯苓皮12克,大腹皮8克,白蔻仁8克,通草6克,豬苓9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五、溼熱釀痰,矇蔽心包型
  【證見】 身熱不退,朝輕暮重,神識昏蒙,似清似昧,或時清時昧,時或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濡滑而數。
  【治法】 清熱化溼,豁痰開竅。
  【方藥】
  1、主方菖蒲鬱金湯(孟澍江《溫病學》)
  處方:石菖蒲9克,廣鬱金9克,炒梔子9克,連翹9克,木通6克,鮮竹葉9克,粉牡丹皮9克,淡竹瀝12克,燈心草6克,玉樞丹1、5克(衝)。水煎服,每日2劑。
  若熱偏重,見有口渴、便秘、小便黃赤者,加服至寶丹2―3克。若痰濁偏重,見痰涎湧盛,或喉中痰鳴、胸悶氣促者,加服蘇合香丸3克。若兼見手足抽搐,或頸項強痛、牙關緊閉,或雙目上視者,加地龍20克,殭蠶10克,全蠍8克。
  2、中成藥醒腦靜注射液,以6-8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推注,繼以20毫升加人5%或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靜脈點滴。
  3、單方驗方涼膈散加減(彭勝權《嶺南溫病研究與I臨床》)
  處方:梔子15克,薄荷9克,黃芩15克,連翹12克,石菖蒲12克,鬱金10克,佩蘭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2劑,送服蘇合香丸。用於治療溼熱穢濁燻蒸,矇蔽心包,效果顯著。
  六、 熱重於溼,邪從熱化型
  【證見】 高熱,汗出,面赤氣粗,口渴引飲,身重脘痞,納呆,大便溏,小便黃。舌紅,苔黃微膩,脈滑數。
  【治法】 辛寒清洩胃熱,苦燥兼化脾溼。
  【方藥】
  1、主方 白虎加蒼朮湯(朱肱《類證活人書》)加味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粳米18克,蒼朮12克,佩蘭12克,蘆根18克,梔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兼惡寒者,可加香薷9克(後下),藿香9克。若小便短赤者,加滑石30克,薏苡仁30克。大便溏洩、瀉下熱臭、肛門灼熱者,加黃連8克,黃芩12克,火炭母25克。
  2、中成藥
  新癀片,每次3片,每日3次;配以藿香正氣丸,每次1瓶,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銀花白虎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金銀花25克,連翹20克,防己25克,木瓜25克,知母15克,粳米18克,石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七、 邪從溼化,溼勝陽微型
  【證見】 溼溫病日久,身熱漸退,形寒神疲,心悸,頭暈,面浮肢腫,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脈沉細滑。
  【治法】 溫陽利水,健脾祛溼。
  【方藥】
  1、主方真武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茯苓25克,白芍12克,生薑3片,白朮9克,熟附子10克,桂枝8克,薏苡仁20克,紫蘇梗9克,大棗6枚。清水800毫升煎至350毫升,分2次溫服,每日1劑。
  若心悸兼氣促,動則喘促不寧者,加黨參20克,黃芪15克。便溏而腹脹者,加蒼朮10克,厚朴8克。
  2、中成藥理中丸,每次3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溫陽湯(賴天松等《I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熟附子12克,炙黃芪25克,黨參20克,丹參20克,澤瀉20克,茯苓18克,白朮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淫羊藿9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1劑。
  四、溼溫的其他療法
  1、拔火罐
  溼溫病腹脹脘痞者,可於神闕穴拔火罐,15分鐘後起罐。
  2、揉摩法
  溼溫病脘痞胸悶欲嘔者,用酒浸泡蔥白(15克)及燈心草(10克)後,文火燉熱,取蔥白及燈心草於脘腹揉摩;冷後燉熱再揉,一般10―20分鐘,諸症可除。
  3、 五絕指針療法(周身多經脈調理加局部選穴刺激治療)
  4、擦浴法
  溼溫病持續發熱者,將清水一盆煮沸後,加入柴胡、荊芥、紫蘇、薄荷各25克,再煮5分鐘,待水溫適中,進行全身擦浴,微汗而熱退。
  5、飲食療法
  1、鮮蘆根薏苡仁粥:鮮蘆根60-100克,薏苡仁30克,冬瓜仁25克,淡豆豉15克,粳米45克。洗淨合煮為稀粥,加適量食鹽調味,每日食用l~2次,用於溼溫初起的輔助治療。
  2、藿荷蘆根茶:藿香10克,薄荷葉10克,鮮荷葉10克,佩蘭葉8克,鮮蘆根12克(洗淨切碎)。共人杯中,加滾開水煽泡20分鐘,分次飲服。適宜於溼溫病後期,餘邪未淨出現的身熱已退、脘中微悶、知飢不食、苔薄膩等。

中醫溼溫病的辨證論治相關文章
概述 尖銳溼疣這種疾病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非常常見的,是一種發生在男女生殖器部位或周圍的性傳播疾病,患者很可能會通過性交把尖銳溼疣傳染給他人,而且尖銳溼疣具有一定時間的潛伏期,尖銳溼疣疾病在發病的時候患者的生殖器或肛門周圍出現丘疹,並感到瘙癢時,通常情況下,尖銳溼疣這種疾病一般可以通過西醫和中醫治療,中醫辨證治療尖銳溼疣,我們倆一起分享一下吧! 步驟/方法: 1、 對於尖銳溼疣的患者朋友們來說
發布於 2024-07-21 16:44
0評論
概述 膀胱炎這個疾病,目前,在我國十分的常見,膀胱炎這個疾病,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癒合,要是去醫院治療疾病,就要去外科進行檢查,治療疾病,要去泌尿外科進行檢查,治療疾病的,要是有甚麼不舒服,要儘快去醫院治療疾病,不要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的,要去正規的醫院接受檢查,治療疾病,不要錯過了治療疾病的,去外科檢查 步驟/方法: 1、 膀胱炎這個疾病的中醫治療疾病的,中醫可以調節一下身體的,要
發布於 2023-04-05 09:12
0評論
辨證論治 (1)痰氣互阻型 治法:開鬱降氣,化痰散結。 主方:旋覆代赭湯合四逆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10g,枳殼1Og,白芍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法半夏10g,鬱金lOg,陳皮10g,山豆根10g,草河車15g。加減:疼痛明顯者加元胡、白屈菜,口乾、津傷明顯者加元參、石斛,吞嚥困難較嚴重加威靈仙、赤勺。 (2)血瘀痰滯型 治法:祛瘀散結,化痰解毒。 主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
發布於 2024-11-20 23:54
0評論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根據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2003年制訂的標準,可分為肝胃不和、脾胃虛弱(寒)、脾胃溼熱、胃陰不足、胃絡瘀血及脾虛氣滯6個證型進行中醫的辨證論治。一、中醫證型1、肝胃不和證(1)主要症候:①胃脘脹痛或痛竄兩脅②噯氣頻繁③嘈雜泛酸④脈弦。(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動性炎症②膽汁反流③舌質淡紅,苔薄白。(3)證型確定:具備主證2項加次證1次,或主證第
發布於 2023-01-18 03:21
0評論
1.寒滯胃腸證 腹痛急暴,得溫痛減,遇冷更甚,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洩瀉,苔白潤,脈沉緊。 治法: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良附丸合厚朴溫中湯加減。 2.寒滯肝脈證 少腹冷痛攣急,下繞陰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體疼痛,舌質淡,苔白,脈弦緊。 治法:暖肝散寒、理氣止痛。暖肝煎加減。 3.腸熱腑實證 腹痛拒按,按之有塊,身熱汗出,口渴引飲,口苦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沉實而數。
發布於 2023-07-18 16:03
0評論
第一種,溼熱證:本身素食膏粱、大魚大肉的人,易生內溼。廣東氣候是溼熱並重,正值暑溼季節,溼邪當令的時候,外溼和內溼就合在一起,就容易溼遇生熱。溼熱明顯就容易影響膀胱的氣機,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尿頻尿急就會隨之出現。溼熱證患者,尿檢可以查到白細胞、紅細胞。 治則:清熱利溼,利尿通淋,以清熱利溼貫穿疾病全程。溼熱之邪長期存在並貫穿於本病始末,是本病難以治癒的主要因素。常用藥物有萹蓄、瞿麥、石韋、冬葵子
發布於 2024-03-25 14:36
0評論
初期 證候:惡寒發熱,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乾咽燥,舌苔薄黃,脈浮滑而數。 治法:疏散風熱、清肺化痰。 主方:銀翹散。 成癰期 證候:寒戰壯熱汗出,胸悶作痛、轉側不安,咳嗽氣急,甚則喘滿,咳吐膿痰,氣味腥臭,口燥咽乾,煩躁不安,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消癰。 主方:千金葦莖湯。 潰膿期 證候:咳吐膿血,或咯痰狀如米粥,量多腥臭,胸中煩滿而痛,甚則氣喘不能平臥,面赤身熱
發布於 2024-01-24 06:38
0評論
老年性痴呆症,現代醫學雖有老年性痴呆,早老性痴呆,腦血管痴呆之分,但就中醫辨證分析,則表現為虛實兩個方面。虛主要是腎虛和氣血虧虛,實主要是瘀血,痰火。因此治療中必須根據虛實的孰輕孰重而分別施治。而且應認識到本病呈慢性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該根據不同症狀耐心調治。 1.補腎填精法 這是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內經》說:“腦為髓之海”。腎主骨,生髓,上通於腦,臨床上腎虛患者常有腦功能減退。有人實驗
發布於 2024-03-19 16:30
0評論
(一)腎氣虧虛證。治法補腎益精。方藥生精種玉湯。方中仙靈脾、川斷、菟絲子溫腎壯陽,促進生殖之精的化生;何首烏、枸杞子、桑椹子滋補肝腎陰血,以資生精之源;覆盆子、五味子固腎攝精,以防精液之失洩;黃芪、當歸益氣養血,以助後天之精之化源,充養先天腎精。本方先天后天兼顧,精血雙補,補益腎精。 (二)腎陽虧虛證。治法溫腎壯陽。方藥贊育丹加減。方中用炮附子、肉桂溫補腎陽;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蛇床子、韭子溫
發布於 2024-08-22 01:49
0評論
1.氣血兩虛:本病多為婦人素體虛弱,復因產時產後傷血耗氣,衝任血虛,胞脈失養,不榮則痛;又血少氣弱,運行無力,血行遲滯,發為腹痛。 2.產後臟腑虛弱,血室正開,起居不慎,感受寒邪,血為寒凝;或因情志失暢,肝鬱氣結,氣滯而血瘀;或惡露當下不下,胎盤胎膜滯留子宮,瘀阻衝任,胞脈失暢,不通則痛,故使腹痛。 辨證論治 主要依據腹痛的特點、惡露的性質辨其虛實。治療重在調養氣血,使氣血暢通。虛則補而調之,實
發布於 2023-09-09 06:5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