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創全髖關節置換的概念
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具有手術切口小、失血少、患者住院時間短和恢復快等臨床特點,但從微創理念上可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將傳統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皮膚切口變小,而深層入路和操作與傳統手術幾乎一樣,這類術式嚴格意義來說應稱為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另外一類則稱為真正的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即目前開展較多的OCM前外側入路和雙切口入路的髖關節置換術,這類術式其切口和深層剝離是獨特和創新的,它強調從肌肉間隙進入,不切斷臀中肌和外旋肌,因此更符合微創手術的真正含義。
目前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定義和標準並未取得一致意見,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應具備以下特點:第一,皮膚切口小於8cm;第二,手術從肌肉間隙進入而不切斷肌肉,第三保留髖關節囊。
二、各種微創手術方法介紹
1、OCM前外側入路
此入路手術特點是從肌肉間隙進入,術後完整地保留髖關節囊。手術從臀中肌前緣進入髖關節,因此皮膚切口也平行於臀中肌前緣。一般患者術後第3天即可下地活動,一週後就可以出院。
2、雙切口入路
手術前後切口都從肌肉間隙進入,保留關節囊,因此也被認為是真正的微創技術。髖關節前、後入路各有利弊,前外側入路髖臼暴露清晰,安裝髖臼假體很方便,但股骨柄假體安放就會比較困難;後外側入路需切斷外旋肌,髖臼顯露不如前路,而且術後發生脫位的風險增加,但股骨柄假體安放容易,因此採用了前後分別安裝假體的術式。
3、髖關節後外側入路(改良Gibson切口)
髖關節後外側切口是最常採用的切口,因為熟悉,也是MIS最開始嘗試的切口,也是目前MIS手術報道最多的入路之一。
它從臀中肌後緣進入,切斷髖後外旋肌和關節囊進入關節,顯露和安裝髖臼假體時稍感困難,但安放股骨假體柄方便。缺陷是手術仍需切斷關節後方的外旋結構對髖關節後方的穩定性破壞較大,術後容易發生髖關節後脫位。
最近SuperPATH技術同樣採用後外側入路,利用特殊器械同樣可以不切斷外旋肌來進行手術,並且縫合關節囊,患者恢復時間進一步縮短,受到越來越多推崇。我們於2015年初開展此項技術,發現該技術除了切口小、恢復快等優點以外,由於不切斷外旋肌群,術中出血明顯減少,術後康復時間明顯縮短,患者可以在術後3天出院,術後12小時就可以下地,術後脫位的發生率也明顯降低。
4、髖關節外側入路(Hardinge切口)
髖關節外側切口是少部分學者做髖關節置換時採用的入路。多是以大粗隆為中心的直切口,切開皮膚後沿切口方向切開闊筋膜張肌,將臀中肌前1/3纖維、關節囊和部分股外側肌附麗點從股骨粗隆部剝離,將它們牽向一側後外旋患肢,即可顯露出股骨上端和髖臼。手術缺陷是手術對穩定髖關節的臀中肌破壞較大,易造成臀上神經損傷,術後個別患者長時間會有跛行。
三、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所需的特殊器械
微創手術切口小,手術中一定需要特殊器械,否則手術非常困難。所需的器械包括:
1、特殊小半圓髖臼挫;
2、帶偏心距的髖臼打入器;
3、帶偏心距股骨髓腔擴大器把手;
4、帶光源的特殊髖臼拉勾;
5、電視X光機;
6、小轉子上金屬截骨板;
7、可拆卸的手術檯;
8、消毒腿套等。
四、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技術的發展展望
隨著微創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外科各領域微創技術的飛速發展,微創關節置換已成為骨科的熱點。儘管目前尚存在著爭議,從未來發展角度看,微創關節置換無疑代表著未來發展的趨勢。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適應症主要是初次置換、不過於肥胖和肌肉強大的患者,對於需要翻修、有內固定取出以及髖關節屈曲攣縮需要軟組織鬆解者不適合,對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髖臼發育不良、嚴重的髖臼骨折以及骨質疏鬆者要謹慎進行或者擴大切口。
目前學者對微創技術有分歧點,但在以下幾方面也有共識。
1、患者的選擇和術前教育非常重要。
2、進行微創全髖關節置換的手術醫生需要明確的學習曲線,對經驗不足的醫生初期階段是併發症高發期。
3、微創患者其麻醉和術後鎮痛、康復等異於常規手術,這也是以後需要研究的課題。
4、微創手術一定需要特殊器械,有經驗的醫生和特殊器械兩者缺一不可。
總之,微創全髖關節置換開展不久存在著較大爭議,爭議的焦點是其價值和意義。理論上微創和常規手術遠期效果應無差異,但微創手術患者更易接受,是骨科醫生努力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