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髖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功能重建的主要手術方式之一,主要用於50歲以上有以下適應症者,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可行的,50歲以下者應慎重。髖臼重度損傷或明顯退變,疼痛重,關節活動受限,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類風溼性髖關節炎,關節強直,病變穩定,但膝關節活動良好;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併發股骨頭壞死,嚴重變形、塌陷,繼發髖關節骨關節炎;股骨頭置換、半髖關節置換和髖關節融合失敗。
髖關節置換術後髖關節功能的恢復程度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外科醫生手術的完美程度和康復治療師的康復訓練水平。一旦手術完成,那麼功能恢復的程度就完全由康復水平決定。
術後第1~2天:
絕對臥床休息,穿丁字鞋,防止下肢旋轉,同時患肢外展15~30度,每2小時冷敷加壓15分鐘,以減輕腫脹和滲出。
術後第2天~第2周:
康復訓練的主要內容包括踝泵、股四頭肌靜力收縮、直腿抬高運動、髖關節內收運動、髖關節後伸運動、床上髖關節屈伸,髖關節屈伸角度在0~90度之間,嚴禁髖關節內翻運動,防止假體脫位。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採用骨水泥固定,術後48小時後可以負重站立,但要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角度。康復訓練結束後必須進行冷敷,以消除訓練中引起的腫脹和疼痛。這一階段康復訓練的目標是75至90度的活動能力,消除術後反應,減少肌肉萎縮程度。
術後第2周至第4周:
康復訓練的主要內容是踝泵、股四頭肌靜力收縮、直腿抬高練習、股四頭肌訓練、小腿抬高練習、握球練習、髖關節外展練習、髖關節後伸練習、滑板練習、動力車練習、髖關節屈曲角度在0至100度之間。康復訓練完成後必須進行冷敷,以消除訓練中的腫脹和疼痛。這一階段康復訓練的目標是90至100度的活動能力,加強髖部和髖部以下肢體的肌肉,並增加髖關節周圍的穩定性。
術後第4至8周:
康復訓練的主要內容是直腿抬高、小腿抬高、股四頭肌訓練、內收肌訓練、髖關節內收、髖關節後伸、滑板、動力自行車、步態訓練、平衡和本體感覺訓練等。髖關節屈曲角度在0到120度之間。在0到120度之間。康復訓練結束後,必須進行冷敷以消除訓練造成的腫脹和疼痛。這一階段的康復目標是活動度達到110-120度,患肢的整體肌力達到健康肢體的水平,步態達到或接近正常。
術後8周以上:
康復目標是活動度達到120度以上,患肢的整體肌力達到健康肢體水平,步態達到或接近正常。完成快走和慢跑的功能。
以上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一般康復過程和康復目標。在實施總體計劃的同時,要根據每個病人的自身情況適當增加或放慢訓練進度,康復治療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總指揮的角色。然後制定下一階段的康復計劃和康復目標,直至達到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