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一種療效十分確切的手術,術後優良率>90%,但只把手術成功寄託在手術技術上,而不進行術後康復訓練,則不能達到手術應有的療效。通過臨床實踐,我們制定了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訓練程序。目的在於通過早期康復訓練,恢復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西安航天總醫院骨科鄧嶽。
方法主要有術前指導及術後康復訓練。
1、術前指導
首先應加強患肢股四頭肌的靜力性收縮練習,以及踝關節的主動運動,要求股四頭肌每次收縮保持10秒,每10次為1組,每天完成5~10組。
患者坐於床上,進行患肢的直腿抬高運動及踝關節抗阻屈伸運動,次數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而定,每天重複2~3次。
此外,還應教會患者如何使用柺杖行走,為術後執杖行走作準備。
2、術後康復訓練
2、1、術後第1周
此期的目的為了減輕病人的症狀,促進傷口癒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範圍,提高肌力。
2、1、1手術當天,維持關節功能位,用石膏託板固定膝關節,並保持足高髖低位。
2、1、2術後第2~7天,患肢做肌四頭肌靜力性收縮,每次保持10秒,每10次為1組,每天10組。
2、1、3患者坐於床上,患肢做直腿抬高運動,不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秒左右的滯空時間。
2、1、4做患側踝關節的背屈運動,使該關節保持90°,並做該關節的環繞運動重複15次,每天完 成2~3次。
2、1、5應用持續被動運動(continuous passivemotion,CPM)機給予患肢在無痛狀態下的被動運動,起始角度為0°,終止角度為20°,在2min內完成一個來回,每天4小時,在1周內儘量達到或接近90°。
2、1、6用低頻調製中頻電流作用於患肢,每天2次,電流密度不超過0、3mA/cm2,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2、2、術後第2周
重點加強患側肢體不負重狀態下的主動運動,改善關節主動活動範圍。
2、2、1使用Maitland手法第Ⅰ級,使患膝在無痛範圍內,由關節活動的起始端,小範圍有節律的來回鬆動關節。
2、2、2患者坐於床上,以臀部為定點,患側腳下放置滑板,並以其為動點,自主完成2、2、1的內容。
2、2、3進一步加強患肢直腿抬高運動,可在床上方固定一滑輪,用吊帶一端托住患側踝關節,另 一端由患者控制,通過助力運動完成直腿抬高運動,要求患者儘量抬高患肢並保持高度,並逐漸減少手的幫助,向主動完成這一運動過渡。
2、2、4鼓勵病人下床。前半周在石膏託板作用下,在平行槓內練習站立,此時重心在健側,患側不負重觸地;後半周,重心逐漸向患側過渡,直至解除石膏託板,直立於平行槓內。
2、2、5CPM機使用角度增大至90°~100°。
2、3、術後第3周
繼續主動直腿抬高運動鞏固以往訓練效果,恢復患肢負重能力,加強行走步態訓練,訓練患者平衡能力,進一步改善關節活動範圍。
2、3、1解除石膏託板後,為了解患者平衡能力,可讓患者站立,治療師前後推搡患者,注意患者是否能維持自身平衡。
2、3、2患者利用柺杖練習行走,當其在心理及生理上能承受時,脫離柺杖在平行槓內行走。
2、3、3患者側臥位,患肢在上,伸直膝關節做外展運動,踝關節呈90°,在此基礎上做前後擺動練習,治療師在反方向的施加阻力,患者需克服阻力。
2、3、4Maitland手法第Ⅳ級。
2、3、5臥俯位,主動彎曲患膝關節,也可由治療師幫助完成。
2、3、6在股四頭肌訓練器作用下,彎曲膝關節,由90°開始,重量為1kg,每天2次,每次15min。
2、3、7在跑步器上進行行走訓練,病人目視前方抬頭挺胸,臀部不能翹起。
2、3、8在固定自行車上進行蹬車動作,坐墊由最高開始。
2、3、9患者在此星期內儘量獨立完成穿褲、襪等日常生活動作。
2、4術後第4周~3個月
重點進一步加強提高第3周的效果,增加患肢活動範圍及負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2、4、1可在輕度傾斜坡面上,獨立行走。
2、4、2獨立完成穿鞋、襪、褲等日常生活之動作。
2、4、3除了彎膝功能訓練之外,還得注意伸膝的功能訓練,如坐位壓腿等。
2、4、4上下樓梯活動,早期主要依靠柺杖上下,健腿支撐,患肢以下負重到部分負重,要求健腿 先上,患腿先下,待病人適應後脫離柺杖。
3、注意事項
①利用低頻調製中頻電流作用患肢時,治療電流量不能為耐受量,要嚴格遵照0、3mA/cm2的標 準,以免組織損傷。
②術後防止感染,要全身或局部應用抗生素。
③每日訓練前詢問患者情況,有無局部不適,以瞭解運動量的大小,並注意浮髕試驗的結果,如浮髕試驗陽性則抽液減壓。
④訓練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不引起患膝不適為宜。
以上就是我們制定的全膝關節置換術後的訓練程序。患者回家後,也要按上述要求堅持訓練,並與康復醫生及手術醫生聯繫,定期檢查,評定患膝功能,患者要按要求,循序漸進,有規律地訓練,就可以儘快康復,重返工作崗位。
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康復機構中,要注意保護新關節。練習那些能夠增加力量和活動範圍的動作。為了最好的恢復,應該避免有危險的動作,定期回醫院複查。慢慢地恢復活動,在剛開始的時候,膝關節有一點僵硬是正常的。
增加肌肉力量
強壯的腿部肌肉能夠減少膝關節的受力,這能使關節維持更久。
股四頭肌練習
最簡單易行的方法為練習直腿抬高。將足尖使勁往回勾,蹦緊大腿、小腿前面的肌肉,膝關節蹦直,將大腿緩緩抬離床面,再緩緩放下,如此反覆。
增加關節活動
坐位屈膝練習
能使新關節屈曲更平穩。按照學的動作練習膝關節的屈伸。
1、 坐在椅子上,將毛巾放在新關節下。
2、 將腿儘量伸直,維持動作,數到5。
3、 然後儘量屈曲膝關節,維持動作,數到5。
4、 不斷重複。
複查
術後的複查能讓醫生確定關節癒合情況。切口縫合線一般在術後2周拆除。
當有以下症狀時,去醫院檢查:
1、 膝關節疼痛增加;
2、 小腿或大腿的疼痛或腫脹;
3、 切口部位異常的發紅、熱或流膿;
4、 呼吸困難或胸疼;
5、 發熱超過38℃。
避免危險的活動
一些活動能增加新關節的壓力,從而使假體磨損加快。要注意保護新關節:不要扭曲膝關節,當轉身但沒有移動腳時,不要進行高強度的活動,如跑、跳、競走或打籃球。避免扭曲膝關節,應當先移動腳,再轉身
恢復活動
每天練習行走以增加力量。每週逐漸增加活動量。術後一月就可以開車或恢復辦公室工作。如果工作強度較大,工作前就需要休息3-4月。全膝關節置換是一種較大的手術,所以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真正地恢復。
術後理療與康復對全膝關節置換術效果的影響極大。首先,局部加壓包紮及使用膝關節制動器可以減輕疼痛,減少術後出血。也可以使用冰袋。
無論是否使用CPM機,術後應進行關節活動範圍的鍛鍊。許多研究表明 CPM有助於更快地膝關節恢復屈曲功能,可以縮短住院時間。尚未證實 CPM對於DVT發生率、遠期膝關節活動範圍和膝關節功能分數有影響。
臥床時在病人足下放置枕頭,鼓勵其被動伸直膝關節。將小腿懸於床邊搖擺可促進膝關節屈曲。向患者介紹家庭功能鍛鍊方法。許多外科醫生讓理療師在術前向患者介紹功能鍛鍊的方法,因為術後疼痛與麻醉劑可妨礙患者對必要的康復治療方法的理解。
除了運動範圍的鍛鍊處,術後康復內容還包括:增強下肢肌力(重點是股四頭肌)、進行步態訓練(在膝關節手術所允許的範圍內負重)以及指導病人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