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17 00:26

  術後康復主要圍繞著肌力訓練,活動度訓練,體位轉移訓練,步態訓練等進行。針對每位患者,都要制定適宜不同個體的康復訓練計劃,並根據患者每天的恢復狀況隨時細微調整訓練計劃。避免一味強調某項訓練目標,加大訓練強度超過患者可耐受程度,造成患者害怕訓練,逃避訓練。因此,訓練進度要循序漸進,同時要與患者及時溝通,讓患者瞭解訓練時疼痛不可避免,並與醫師一起做好鎮痛的治療,減少患者訓練時的不適與疼痛。

  對於雙側全膝關節置換的病人,術後疼痛及肌力的恢復會比單側置換病人稍慢,因此,需要更多的鎮痛治療及ROM訓練,指導患者儘早學會主動訓練,鞏固訓練效果,並且對於膝關節屈膝的角度也應該恢復更多,方便日後的坐站轉移及生活。雙側同時置換的患者負重時間也應該稍晚。

  對於特殊的患者,如腫瘤患者,採用的是特殊的假體設計,此時任何康復計劃的制定都要和手術醫生做充分溝通,尤其是屈曲的訓練和負重的時間。

  術後1-3日:患者從手術室出來時膝關節通常加壓包紮,帶著引流管,固定於伸膝支具內,這三天患者膝關節和下肢肌肉的不適感是最為明顯的,體質也很虛弱。康復訓練主要以消除患肢腫脹,緩解患肢不適,增加屈膝角度維持膝關節完全伸直和恢復控制膝關節肌肉控制,預防下肢DVT為主。

  康復目標:

  控制並消除腫脹

  預防DVT

  緩解疼痛

  逐漸恢復患膝ROM(充分伸膝,屈膝控制60°內)

  增加雙下肢肌肉控制能力,能良好的收縮股四頭肌,完成SLR

  訓練方法:

  患肢體位抬高,Tri-sets,Ankle pump,每小時做20次

  足跟下墊高,每小時患者主動壓膝保持膝關節充分伸直5分鐘,可坐起後坐位牽伸膝關節後方肌肉與關節囊,改善伸膝

  晚上睡覺時佩戴伸膝支具,維持充分伸膝,避免術後屈膝攣縮

  術後第一天鬆開伸膝支具,小範圍助動屈膝20°,每日增加10-15°,第三天增加屈膝至60°

  SLR離心肌力練習,可先做健側臥位側向SLR,接著做健側臥位的伸膝屈髖,如能輕鬆完成,可再嘗試仰臥位的SLR(伸膝支具固定)

  鼓勵患者床上坐起,避免長期平躺

  引流管拔除後,增加持續加壓冷療30-45分鐘上下午各一次

  健腿和上肢伸肌肌力練習,為下地扶助行器訓練做準備

  CPM的使用角度每日增加5-10°為宜,在小角度訓練時運行速度宜慢,同時鼓勵患者主動參與,跟著CPM屈伸膝關節,CPM使用後對伸膝的練習應加強

  此階段如患者達到屈膝60°,主動完成SLR訓練,腫脹消退良好,則可進行下一階段訓練。

  術後4-7日:此階段患者患肢腫脹開始逐漸消退,對下肢肌肉的控制也改善很多,屈膝的角度增加至90°,對於採用高屈曲度假體的患者,屈膝角度應在不引起明顯疼痛和腫脹的前提下儘量增加。對於主動參與不佳或關節特別僵硬腫脹的患者,CPM的使用時必須的,但同時膝關節充分伸膝一定要鞏固。鼓勵患者下床使用助行器或柺杖可忍受的負重站立和訓練重心轉移。

  康復目標:

  消除腫脹與疼痛對患者的困擾

  增加主動屈膝角度至90°甚至更大,維持鞏固充分伸膝

  加強SLR,TKE等股四頭肌肌力訓練

  增加膝關節靈活度與協調性

  TTWB―WBAT

  平衡與步態訓練

  訓練方法:

  使用CPM或Wall slide增加屈膝至90°,對於採用高屈曲度假體的患者,儘量增加屈膝的角度(控制腫脹)

  主動屈膝與伸膝訓練(仰臥位床面上滑動屈伸膝蓋或坐在椅子上腳在地面上前後滑動屈伸膝蓋)

  每小時鞏固伸膝5分鐘(足下墊高壓膝,或者坐位伸膝牽伸)

  床邊放鬆前後擺腿,增加患膝靈活度

  各向SLR,如果沒有伸膝滯後,可脫離伸膝支具訓練SLR

  TKE,搭橋,N繩肌肌力訓練

  NMES促進股四頭肌控制能力

  伸膝支具固定下扶持站立,第二日開始平衡與步態訓練

  重心左右前後轉移訓練(患腿負重25%)

  站立位患腿屈膝練習

  原地踏步

  加壓冷敷,訓練前鎮痛,訓練後消腫

  幫助下體位轉移訓練

  此階段如患者膝關節屈伸達到0-90°,沒有伸膝滯後現象,能良好完成重心轉移訓練,開始下一階段訓練

  術後8-14日:術後第二週患者對屈膝的控制得到改善,此時主要將訓練重點放在繼續增加ROM和對下肢肌力與步行能力的訓練上

  康復目標:

  控制疼痛

  鞏固伸膝

  膝關節屈曲增加到100-110°,高屈曲度假體110-120°

  良好的下肢負重及閉鏈肌力控制能力

  恢復正常步態,改善行走能力,可以獨立助行器或柺杖扶持步行

  自行扶持上下臺階練習

  訓練方法:

  仰臥位,站立位及坐位下主動屈膝訓練

  鞏固完全伸膝

  功率自行車低負載練習,逐漸調低座椅高低

  SLR,仰臥位及負重下TKE

  站立位屈膝,提踵練習

  扶持站立微蹲15°(患腿負重增加至50%)

  下肢離心負重訓練

  獨立體位轉移訓練,強調重心的控制及轉移

  部分負重步行訓練,倒退與側向行走訓練

  跨越障礙物及面對突發外界因素在行走中調整自己的重心及步行方向

  扶持自行上下臺階練習

  訓練後加壓冷敷

  TKA患者術後股四頭肌,尤其是股內側斜肌的肌力,還有N繩肌的肌力的恢復是很重要的,它們對膝關節的動態穩定及負重時膝關節的控制能力和平衡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術後對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

  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膝關節置換術後的關節僵硬,ROM的訓練艱苦而沒有成效,遇到這樣的患者,應控制及改善膝關節腫脹造成的不良影響,尋找患者更能接受的ROM訓練方法,切忌使用暴力彎曲膝關節,引起患者抵抗或抗拒訓練,同時密切與手術醫生聯繫,及時將患者的訓練進度告知手術醫生,尤其是到術後第二週仍沒有很大進展或者大幅倒退的患者,應及時彙報至手術醫生處。

  患者術後14天拆線出院,出院前評估ROM,肌力,體位轉移及ADL等,並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患者出院訓練計劃,指導患者在家中或轉介到康復中心繼續訓練。

  術後2周至一個月:此階段患者主要是自行鍛鍊維持鞏固ROM,肌力與步行能力,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對於肌力恢復較慢,或ROM較難恢復的患者,則每週3次回到門診繼續治療師指導下訓練。對於骨質疏鬆較嚴重的老年患者,完全負重宜晚。

  康復目標:

  鞏固ROM及肌力訓練

  良好的下肢協調運動能力

  家中良好的自行生活能力

  穩定的步行能力,防止摔倒

  陪同下,簡單外界環境的行走訓練

  增加有氧運動增加體能與耐力

  訓練方法

  每日上下午自行鞏固肌力與ROM訓練

  逐漸增加負重至完全負重

  減少對健側腿的負重依賴

  恢復良好步態

  平衡與抗摔倒練習

  家中恢復正常日常生活

  每日家人陪同下小區內扶持行走

  肌力及行走訓練後加壓冷敷

  此階段患者如果獲得良好的ROM與下肢負重肌力,主動獨立的體位轉移能力,則進入下一階段訓練

  術後一個月至兩個月:此階段傷口的疼痛與關節的腫脹逐漸恢復正常,鞏固之前的ROM與肌力,恢復正常的日常生活

  康復目標:

  穩定ROM,全範圍活動無痛

  增加下肢負重肌力

  提高運動能力

  脫拐步行

  訓練方法:

  繼續上一階段的所有ROM與肌力訓練,每日一次

  單腿微蹲

  單腿平衡板訓練

  脫拐步行

  障礙物行走訓練

  小區內行走20分鐘

  泳池內步行或訓練用自行車訓練

  術後兩個月至4個月:此階段患者基本融入正常生活,鼓勵患者在體力運行的條件下參加些小負荷的運動鍛鍊,比如游泳,遠足,乒乓球,保齡球,自行車等,但對於運動強度大,身體碰撞平凡,下肢需反覆屈伸旋轉的運動如籃球,足球,網球羽毛球等都還是避免參加,增加對假體的保護以及防止摔倒。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TKR)後康復相關文章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是一種療效十分確切的手術,術後優良率>90%,但只把手術成功寄託在手術技術上,而不進行術後康復訓練,則不能達到手術應有的療效。通過臨床實踐,我們制定了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訓練程序。目的在於通過早期康復訓練,恢復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西安航天總醫院骨科鄧嶽。方法主要有術前指導及術後康復訓練。1、術前指導首先應加強患
發布於 2023-03-23 11:16
0評論
現代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TKA)發展至今已有30餘年的歷史。國內外均有大量的長期而系統的病人隨訪資料,其結果是令人鼓舞的。目前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已被公認為骨科學領域最成功的手術技術之一,在治療晚期膝關節病變方面佔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傳統的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其手術切口一般約20CM左右,並伴有廣泛的肌肉軟組織顯露。往往需要切斷股內側肌在髕骨上的止點並向外翻轉髕骨,這就會對伸膝裝置和髕
發布於 2022-10-09 15:38
0評論
全膝關節成形術(TKA)已經成為治療晚期膝關節炎最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被證實是可靠的、持久的。一個成功的膝關節置換幾乎可以使所有關節炎病人能夠繼續日常活動。在許多病例中,病人不需長時間的外固定或長期藥物治療。最終,膝關節成形術幫助他們恢復功能,從而可以不依賴他人而獨立生活。現代膝關節成形術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最初10年宣佈的原則是外科器械應用和保持韌帶完整。在這一時期,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
發布於 2022-12-21 18:55
0評論
    隨著人民生活不斷提高,我國已進入了老年社會。而老年性疾病,包括膝關節骨關節病、髖關節骨關節病、股骨頸骨折和由於創傷和非創傷所造成的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等骨關節病不斷增多。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群中,50%患有骨關節病,65歲以上的人群中90%女性和80%男性患有此病。這些疾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甚至對他們的生命構成了威脅;老年患者不僅飽嘗病痛的折磨,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許多負擔。近3
發布於 2022-10-23 00:09
0評論
全膝關節成形術(TKA)已經成為治療晚期膝關節炎最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被證實是可靠的、持久的。一個成功的膝關節置換幾乎可以使所有關節炎病人能夠繼續日常活動。在許多病例中,病人不需長時間的外固定或長期藥物治療。最終,膝關節成形術幫助他們恢復功能,從而可以不依賴他人而獨立生活。現代膝關節成形術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最初10年宣佈的原則是外科器械應用和保持韌帶完整。在這一時期,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
發布於 2022-12-19 20:40
0評論
1、個別對待原則:由於不同患者的體質、病情、心理素質、主觀功能要求、手術過程等不盡相同,所以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康復不存在統一的規定,應因人而異。2、全面訓練原則:膝關節只是行走負重關節中的一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常累及多關節、多器官,因此,單純處理膝關節並不足以改善患者的功能,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康復訓練必須兼顧身體其他部位。3、循序漸進原則: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較長期的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礙,膝關
發布於 2022-12-04 18:01
0評論
近些年來,湧現了一些新的理論試圖解釋慢性疼痛和殘疾之間的關係,其中一個就是恐懼-避免模型,該模型主要描述了在慢性疼痛和殘疾的管理過程中情感、認知和行為所扮演的角色。當疼痛被認為是有害時,疼痛相關的恐懼就會增加。雖然已有學者研究過恐懼運動心理對膝關節炎患者殘疾的影響,但是恐懼運動心理對於膝關節炎術後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尚無人研究。為了評估恐懼運動心理對膝關節炎患者行全膝成形術(TKA)後功能恢復的影
發布於 2022-09-24 22:30
0評論
術後何時可以開始康復鍛鍊?術後康復鍛鍊應由醫生根據患者原發病情、手術切口入路、手術經過、假體要求、局部膝關節情況、全身狀態及併發症、患者精神心智狀態、年齡、經濟能力等資料制定康復計劃。由患者本人、家屬及醫護人員進行康復計劃的實施。後穩定型膝關節表面假體置換病人術後患肢保持伸直位2―3天,當引流管拔除後,經X光照片檢查假體位置良好時,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器(CPM)開始康復鍛鍊,以恢復膝關節活動度;
發布於 2022-12-04 17:56
0評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功能重建的主要手術之一,主要用於年滿50歲以上具有下列適應症者,可行全髖置換,對50歲以下者應慎重。髖臼破壞重或有明顯退變,疼痛重,關節活動受限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類風溼性髖關節炎,關節強直,病變穩定,但膝關節活動良好者;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併發股骨頭壞死,並嚴重變形,塌陷和繼發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股骨頭置換術、半髖置換術、髖關節融合術失敗者。髖關節置換
發布於 2023-01-16 18:51
0評論
人工膝關節置換能夠解決絕大部分終末期關節病變,給很多患者帶來了福音。膝關節從解剖學上由三個間室組成:內側間室,外側間室和髕股關節間室,這三個間室共同組成了膝關節活動所需要的關節面,全膝關節置換術能夠解決所有三個間室的病變。然而,並不是所有需要手術治療的膝關節其三個間室都發生了病變,有研究表明,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膝關節病變只侷限於一個間室,其另外兩個間室並沒有發生明顯的病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是否
發布於 2022-10-09 14:3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