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康復主要圍繞著肌力訓練,活動度訓練,體位轉移訓練,步態訓練等進行。針對每位患者,都要制定適宜不同個體的康復訓練計劃,並根據患者每天的恢復狀況隨時細微調整訓練計劃。避免一味強調某項訓練目標,加大訓練強度超過患者可耐受程度,造成患者害怕訓練,逃避訓練。因此,訓練進度要循序漸進,同時要與患者及時溝通,讓患者瞭解訓練時疼痛不可避免,並與醫師一起做好鎮痛的治療,減少患者訓練時的不適與疼痛。
對於雙側全膝關節置換的病人,術後疼痛及肌力的恢復會比單側置換病人稍慢,因此,需要更多的鎮痛治療及ROM訓練,指導患者儘早學會主動訓練,鞏固訓練效果,並且對於膝關節屈膝的角度也應該恢復更多,方便日後的坐站轉移及生活。雙側同時置換的患者負重時間也應該稍晚。
對於特殊的患者,如腫瘤患者,採用的是特殊的假體設計,此時任何康復計劃的制定都要和手術醫生做充分溝通,尤其是屈曲的訓練和負重的時間。
術後1-3日:患者從手術室出來時膝關節通常加壓包紮,帶著引流管,固定於伸膝支具內,這三天患者膝關節和下肢肌肉的不適感是最為明顯的,體質也很虛弱。康復訓練主要以消除患肢腫脹,緩解患肢不適,增加屈膝角度維持膝關節完全伸直和恢復控制膝關節肌肉控制,預防下肢DVT為主。
康復目標:
控制並消除腫脹
預防DVT
緩解疼痛
逐漸恢復患膝ROM(充分伸膝,屈膝控制60°內)
增加雙下肢肌肉控制能力,能良好的收縮股四頭肌,完成SLR
訓練方法:
患肢體位抬高,Tri-sets,Ankle pump,每小時做20次
足跟下墊高,每小時患者主動壓膝保持膝關節充分伸直5分鐘,可坐起後坐位牽伸膝關節後方肌肉與關節囊,改善伸膝
晚上睡覺時佩戴伸膝支具,維持充分伸膝,避免術後屈膝攣縮
術後第一天鬆開伸膝支具,小範圍助動屈膝20°,每日增加10-15°,第三天增加屈膝至60°
SLR離心肌力練習,可先做健側臥位側向SLR,接著做健側臥位的伸膝屈髖,如能輕鬆完成,可再嘗試仰臥位的SLR(伸膝支具固定)
鼓勵患者床上坐起,避免長期平躺
引流管拔除後,增加持續加壓冷療30-45分鐘上下午各一次
健腿和上肢伸肌肌力練習,為下地扶助行器訓練做準備
CPM的使用角度每日增加5-10°為宜,在小角度訓練時運行速度宜慢,同時鼓勵患者主動參與,跟著CPM屈伸膝關節,CPM使用後對伸膝的練習應加強
此階段如患者達到屈膝60°,主動完成SLR訓練,腫脹消退良好,則可進行下一階段訓練。
術後4-7日:此階段患者患肢腫脹開始逐漸消退,對下肢肌肉的控制也改善很多,屈膝的角度增加至90°,對於採用高屈曲度假體的患者,屈膝角度應在不引起明顯疼痛和腫脹的前提下儘量增加。對於主動參與不佳或關節特別僵硬腫脹的患者,CPM的使用時必須的,但同時膝關節充分伸膝一定要鞏固。鼓勵患者下床使用助行器或柺杖可忍受的負重站立和訓練重心轉移。
康復目標:
消除腫脹與疼痛對患者的困擾
增加主動屈膝角度至90°甚至更大,維持鞏固充分伸膝
加強SLR,TKE等股四頭肌肌力訓練
增加膝關節靈活度與協調性
TTWB―WBAT
平衡與步態訓練
訓練方法:
使用CPM或Wall slide增加屈膝至90°,對於採用高屈曲度假體的患者,儘量增加屈膝的角度(控制腫脹)
主動屈膝與伸膝訓練(仰臥位床面上滑動屈伸膝蓋或坐在椅子上腳在地面上前後滑動屈伸膝蓋)
每小時鞏固伸膝5分鐘(足下墊高壓膝,或者坐位伸膝牽伸)
床邊放鬆前後擺腿,增加患膝靈活度
各向SLR,如果沒有伸膝滯後,可脫離伸膝支具訓練SLR
TKE,搭橋,N繩肌肌力訓練
NMES促進股四頭肌控制能力
伸膝支具固定下扶持站立,第二日開始平衡與步態訓練
重心左右前後轉移訓練(患腿負重25%)
站立位患腿屈膝練習
原地踏步
加壓冷敷,訓練前鎮痛,訓練後消腫
幫助下體位轉移訓練
此階段如患者膝關節屈伸達到0-90°,沒有伸膝滯後現象,能良好完成重心轉移訓練,開始下一階段訓練
術後8-14日:術後第二週患者對屈膝的控制得到改善,此時主要將訓練重點放在繼續增加ROM和對下肢肌力與步行能力的訓練上
康復目標:
控制疼痛
鞏固伸膝
膝關節屈曲增加到100-110°,高屈曲度假體110-120°
良好的下肢負重及閉鏈肌力控制能力
恢復正常步態,改善行走能力,可以獨立助行器或柺杖扶持步行
自行扶持上下臺階練習
訓練方法:
仰臥位,站立位及坐位下主動屈膝訓練
鞏固完全伸膝
功率自行車低負載練習,逐漸調低座椅高低
SLR,仰臥位及負重下TKE
站立位屈膝,提踵練習
扶持站立微蹲15°(患腿負重增加至50%)
下肢離心負重訓練
獨立體位轉移訓練,強調重心的控制及轉移
部分負重步行訓練,倒退與側向行走訓練
跨越障礙物及面對突發外界因素在行走中調整自己的重心及步行方向
扶持自行上下臺階練習
訓練後加壓冷敷
TKA患者術後股四頭肌,尤其是股內側斜肌的肌力,還有N繩肌的肌力的恢復是很重要的,它們對膝關節的動態穩定及負重時膝關節的控制能力和平衡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術後對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
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膝關節置換術後的關節僵硬,ROM的訓練艱苦而沒有成效,遇到這樣的患者,應控制及改善膝關節腫脹造成的不良影響,尋找患者更能接受的ROM訓練方法,切忌使用暴力彎曲膝關節,引起患者抵抗或抗拒訓練,同時密切與手術醫生聯繫,及時將患者的訓練進度告知手術醫生,尤其是到術後第二週仍沒有很大進展或者大幅倒退的患者,應及時彙報至手術醫生處。
患者術後14天拆線出院,出院前評估ROM,肌力,體位轉移及ADL等,並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患者出院訓練計劃,指導患者在家中或轉介到康復中心繼續訓練。
術後2周至一個月:此階段患者主要是自行鍛鍊維持鞏固ROM,肌力與步行能力,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對於肌力恢復較慢,或ROM較難恢復的患者,則每週3次回到門診繼續治療師指導下訓練。對於骨質疏鬆較嚴重的老年患者,完全負重宜晚。
康復目標:
鞏固ROM及肌力訓練
良好的下肢協調運動能力
家中良好的自行生活能力
穩定的步行能力,防止摔倒
陪同下,簡單外界環境的行走訓練
增加有氧運動增加體能與耐力
訓練方法
每日上下午自行鞏固肌力與ROM訓練
逐漸增加負重至完全負重
減少對健側腿的負重依賴
恢復良好步態
平衡與抗摔倒練習
家中恢復正常日常生活
每日家人陪同下小區內扶持行走
肌力及行走訓練後加壓冷敷
此階段患者如果獲得良好的ROM與下肢負重肌力,主動獨立的體位轉移能力,則進入下一階段訓練
術後一個月至兩個月:此階段傷口的疼痛與關節的腫脹逐漸恢復正常,鞏固之前的ROM與肌力,恢復正常的日常生活
康復目標:
穩定ROM,全範圍活動無痛
增加下肢負重肌力
提高運動能力
脫拐步行
訓練方法:
繼續上一階段的所有ROM與肌力訓練,每日一次
單腿微蹲
單腿平衡板訓練
脫拐步行
障礙物行走訓練
小區內行走20分鐘
泳池內步行或訓練用自行車訓練
術後兩個月至4個月:此階段患者基本融入正常生活,鼓勵患者在體力運行的條件下參加些小負荷的運動鍛鍊,比如游泳,遠足,乒乓球,保齡球,自行車等,但對於運動強度大,身體碰撞平凡,下肢需反覆屈伸旋轉的運動如籃球,足球,網球羽毛球等都還是避免參加,增加對假體的保護以及防止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