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適用證
1、髖關節原發性骨關節炎。
2、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3、髖關節發育不良或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繼發骨關節炎。
4、類風溼關節炎。
5、老年股骨頸骨折:①股骨頸骨折有移位;②股骨頸陳舊骨折不癒合或股骨頭缺血壞死。
6、老年轉子間骨折:①轉子間骨折前髖關節已有病變,如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或股骨頭缺血壞死等;②轉子間陳舊骨折不癒合。
7、髖關節創傷後繼發骨關節炎。
8、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受累。
9、髖關節感染、外科手術後殘留關節功能障礙。
10、其他特殊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性關節炎、髖部腫瘤等。
初次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禁忌症
①患者體內存在活動性感染灶;
②神經性關節疾病;
③髖關節外展肌力喪失或不足4級;
④伴有全身其他疾病或體質弱,不能耐受手術。
【術前準備】
1、詳細瞭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現有疾患和既往病史,藥物過敏史。
2、全身查體和專科查體相結合,全身查體重點檢查皮膚黏膜完整性、口腔牙齦有無炎症、心臟和肺部有無異常、神經系統有無異常。專科查體重點檢查髖部有無瘢痕、竇道,髖關節活動範圍、肢體長度、下肢感覺肌力,尤其是外展肌肌力。
3、對髖關節的功能進行評分,以Harris評分法最常用。
4、實驗室檢查:血液血檢查①三大常規、②肝腎功、電解質、③血沉、④C反應蛋白、⑤血型、⑥凝血功能、⑧輸血前全套篩查。
影像學檢查①胸片(正、側位片)、②骨盆平片、患髖正、斜位片(包括股骨上2/3段);照片放大100%寫明“測量用”。
心電圖和腹部B超(肝、膽、胰、脾、雙腎等)、
5、若發現病人有心臟疾病史,應安排動態心電圖,心律不齊者加作超聲心動圖檢查;有明確冠心病史的患者,應安排冠脈CT檢查或冠脈造影檢查;有慢支炎等肺部疾病史及年齡>70歲的患者,應安排肺功檢查;長期臥床的患者應行雙下肢深靜脈彩超。
6、經詢問病史、查體、實驗室檢查等發現異常情況時應積極處理,將全身情況調整至最佳狀態再進行手術。
【模板測量和假體選擇】
模板測量的目的是①探明解剖變異,②選擇合適的髖臼和股骨假體,③測量雙下肢長度差異,④確定人工關節旋轉中心和股骨截骨部位。
髖臼模板測量時應①判斷骨質能否做好非骨水泥固定或骨水泥髖臼杯固定,②決定髖臼安放位置和大小,③決定新建髖關節的旋轉中心。
股骨模板測量時應①判斷股骨骨質是否適合非骨水泥固定或骨水泥固定,②確定股骨矩的截骨平面,③調整股骨偏中心距離和頸的長度。
關於假體的選擇,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髖臼側非骨水泥假體的遠期生存率高於骨水泥假體,所以髖臼側儘量選用非骨水泥假體。股骨側非骨水泥和骨水泥假體均有長期生存的報道,但對於骨質條件好的年輕病人更趨向於非骨水泥固定。對於高齡病人,骨質疏鬆嚴重,股骨髓腔呈“煙囪狀”,則選用骨水泥假體。
【手術入路】
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採用的手術入路很多,常用的有前方入路、側方入路和後外側入路。
前方入路最早由Smith-Peterson描述,故又稱Smith-Petersen入路,該入路主要是通過肌間隙進行顯露的,幾乎不需要切斷肌肉,因此對於保持肌肉的延續性和張力,加快術後的康復過程有一定的優勢。
外側入路最早是在1935年由watson-Jones-McFarland和Osborne設計的,其後又歷經Bauer和Harding等人的不斷改進而日趨完善。外側入路的優點在於術後關節脫位率很低,缺點在於①術中需行大轉子截骨,髖臼側顯露欠佳;②對外展肌超過125px的劈裂很容易損傷臀上神經。
後外側入路由Kocher和Langenbeck首先描述,能為絕大多數病例提供滿意的手術顯露,具有顯露時間短,肌肉損傷小,術後康復快等優點。後外側入路的延展性很強,在需要時可方便地向近端和遠端延展,以充分顯露手術視野。目前較為常用的是後外側入路,這裡就這一入路展開介紹。
1、體位 在全麻或腰、硬聯合麻醉下,取側臥位,患側肢體在上,前、後擋板固定軀體,薄膜封閉會陰,消毒液刷洗並擦乾傷口及周圍皮膚,常規消毒、鋪巾、貼無菌薄膜。
2、以大轉子為中心作一略呈弧形切口,長約13釐米,近端與股骨解剖軸線成向後30~40°角,長約5釐米,遠端沿股骨解剖軸線呈輕度弧形,長約8釐米。切開皮下組織及闊筋膜,沿切口方向鈍性分離臀大肌纖維,輕度屈曲內旋患髖,部分切斷臀大肌股骨止點,拉鉤向後方牽開,暴露股骨上段後方及小粗隆等處。
3、緊貼股骨後方,切斷外旋肌群止點,切開後方關節囊,鬆解後進一步屈曲、內收、內旋患髖,脫出股骨頭。於小粗隆上方0.5~1釐米處截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完成初步顯露。
【髖臼側假體安放原則】
1、髖臼顯露:患髖放回初始體位,骨鉤牽開股骨頸斷端,於髖臼前下、後下壁安放髖臼拉鉤,後上壁安放椎板拉鉤,前上方用皮膚拉鉤牽開臀中肌,取出骨鉤。於臼緣周圍用電刀切除增生的滑膜及關節盂唇,並部分切除髖臼橫韌帶。充分暴露髖臼
2、髖臼磨銼:一般女性從44mm,男性從46mm髖臼銼開始磨銼,逐步增大髖臼銼的型號,磨削掉臼內軟骨至軟骨下骨質均勻滲血為宜,磨銼過程中隨時注意髖臼銼的深淺及前傾外展角度。
3、髖臼假體植入:安放與最終髖臼銼型號相應的髖臼假體試模,查看包容性及髖臼角度位置。取出試模,安放比最終髖臼銼型號大1~2 mm非骨水泥型髖臼假體,維持前傾200、、外展450,骨錘均勻用力錘擊,至假體中央孔與髖臼底部貼合緊密。若包容性稍差或患者骨質疏鬆,可用2~3枚螺釘輔助固定,螺釘植入的方向最好在髖臼後上方,避免損傷盆腔血管和神經。裝入內襯試模。
【股骨側假體安放原則】
1、股骨顯露:患髖置於屈曲600、內旋900度,膝關節屈曲90°,以便
確定股骨前傾角。尖撬股骨露鉤置於股骨頸斷端前方皮質下,另一窄柄hoffman拉鉤置於小轉子部,顯露股骨頸的截骨斷端。
2、修整髓腔:開槽器緊貼大粗隆內側於股骨近端開槽,維持前傾150,髓腔探針順行插入髓腔。用髓腔銼從8號到大號打入髓腔,或選擇比預定股骨柄假體小2號髓腔銼,至髓腔銼邊緣凹槽內銼及少許皮質骨為宜,標記髓腔銼的深度。
3、試復位:最後型號的髓腔銼勿取出,僅取下手柄,安放股骨頭試模,助手―手屈膝牽引、外旋、外展患肢,另一手食、中指夾住試模頸部協助牽引,試復位關節。檢查關節活動度和關節穩定情況,患肢與對側肢體長短。必要時選用不同頸長的股骨頭以調整患肢長度。要求屈髖>900、內旋300,過伸100、外旋150 ,外展450 穩後性好,無脫出,關節各方活動無阻擋。
4、安裝內襯:試復位滿意後可安裝髖臼內襯,錘擊內襯之前要確保髖臼假體周緣無軟組織嵌入。聚乙烯內襯有防脫位的高邊設計,可根據術中穩定情況調整高邊位置。陶瓷和金屬內襯安裝前要衝洗並擦乾髖臼內壁錐面,確保無組織/顆粒夾雜,然後用手指將臼襯沿金屬臼杯平行植入到臼杯中(確保邊緣等高),用手指沿臼襯邊緣觸摸一圈,檢查臼襯植入位置是否準確,再用塑料錘輕輕敲擊。
5、股骨假體植入:選擇與最終髓腔銼型號相一致的非骨水泥型假體柄,插入髓腔,均勻用力敲擊至股骨柄下沉至事先標記處。沖洗並擦乾柄錐,確保無組織/顆粒夾雜,將球頭套在柄錐上輕輕旋轉並軸向加壓,用塑料錘輕輕敲實。關節復位並最後檢查活動度。
6、關閉傷口:反覆沖洗創面後,安放一根血漿引流管於關節內,自髖前方引出。修復臀大肌止點和外旋肌群止點,關閉闊筋膜。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梯型枕固定於兩腿之間。
【術後處理】
1、術後監護24小時,記出入量,手術切口間斷性冰敷,24小時內拔除血漿引流管和尿管;
2、術後應用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疼痛劇烈者給予杜冷丁肌注;
3、指導病人早期坐立,咳嗽、深呼吸,預防肺部感染;
4、術後應用抗血栓藥物;
5、術後應用預防性抗生素24小時;
6、複查X線片,瞭解假體位置
功能鍛鍊:
1、麻醉清醒後開始踝關節背伸、蹠屈和伸膝鍛鍊;
2、術後第一天開始屈髖、伸膝、髖外展訓練,60歲以下患者可以扶助行器下地行走;
3、術後第二天~ 出院,強化上述功能鍛鍊,老年患者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逐步下地行走,要求出院時髖關節主動屈曲>90°,伸0°,外展45°,能扶雙柺自如行走>10分鐘。
4、不內收髖關節,不下蹲,不蹺“二郎腿”,不能做盤腿動作。側臥時雙腿間夾梯形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