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生態度:
一般來講,臨床醫生應對多發性抽動症患兒及其家長提供較為寬廣的專業知識服務,下面所提的三點內容也是特殊教育人員或社會工作者所要注意的問題。
(1)臨床醫生在對多發性抽動症患兒做出正確診斷及提供及時治療信息的同時,要儘量幫助家長開始適應他們這種變化了的家庭生活,接納家長的憤怒和傾聽他們訴說的犯罪感,使他們從日益增加的失望-憤怒-犯罪感的循環中解脫出來。
(2)對患兒的學習能力和神經心理問題進行評估,當發現有異常後,要及時與家長取得溝通,做出相應的矯正對策。
(3)幫助家長關注患兒的全面發展,包括自尊、自信、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積極參與活動和能力,離開家庭結交朋友的能力。
(4)還應該考慮對多發性抽動症患兒的同胞兄弟或姐妹提供幫助。如果患兒的同胞抽動症比較輕,可能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但他們常常擔心其症狀會同他們的兄弟或姐妹一樣變得嚴重。對於未患多發性抽動症的同胞常常擔心他們將來有可能會患該病,內心總是充滿著恐懼感。因此,在提供任何家庭幫助的同時,臨床醫生也應為患兒的同胞提供教育和支持。
二、社會交往:
對多發性抽動症患兒來講,在積極治療的同時,要鼓勵患兒多與周圍人進行正常交往。當病情較輕,抽動症狀不重及行為基本正常時,一般不影響與周圍人的正常交往與相處。家長應鼓勵患兒多出外玩耍,多交朋友,期望形成外向性格,以最大限度減少多發性抽動症可能帶給患兒的不良影響。當病情較重,多組肌肉頻繁抽動,伴有怪異發聲及行為異常時,與人交往帶來困難,一方面是語言表達言不由衷,另一方面是由於學習成績下降而自卑,再者因為頻繁穢語及怪異行為使周圍人討厭,這樣就給患兒人格的形成帶來不良影響。此時,家長應發揮親情關係的優勢,主動親近患兒,還要與學校老師及同學取得溝通,並主動找醫生進行治療,大部分患兒通過用藥及心理行為治療,其病情是可以控制的。要注意患兒在青春期後抽動症狀即使得到了控制或緩解,但由於長期的心理影響,往往使患兒心理不健康,有的甚至抽動已完全停止仍不能適應社會,不喜歡或拒絕與周圍人交往,形成自閉心理。個別患兒還會有慢性焦慮、壓抑感及一過性情緒不能控制。這些都影響了多發性抽動症患兒的正常交往,使自尊受挫斥在集體之外。此時要主動找心理醫生治療,並鼓勵患兒大膽與周圍人交往,家長和周圍人的愛心可給患兒創造一個溫馨的環境,將有利於患兒病態心理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