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近期指出焦慮漸成普遍心態。這是以社會學的眼光看待目前的現狀。焦慮的出現是應激性心身反應的重要環節。現代社會隨時隨地都有觸發焦慮之源,使這種情緒變得更為複雜和重要。如何避免社會群體焦慮,讓人們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我認為應該從個人的現狀著手。越來越多的人被焦慮所困擾,也引發了不少急性焦慮誘發的心血管事件。先介紹一個我身邊的案例。那還是2003年SARS肆虐之時,不少高校發出通知:為了預防感染,減少學生外出必須留校。有一個同學思念雙親心切,偷偷翻牆回家。他那位覺悟很高的父親相當生氣,指令他立刻回校。他當然沒有聽從,一向體健的父親極其擔心兒子的叛逆,兩人爭執中,父親出現胸痛持續發作,隨即就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經過及時的再灌注治療渡過危險期。事後分析未有找出他的危險因素。
這樣的事件也不罕見,當然也會有嚴重後果。近期報道某通信公司總經理在某項檢查過程時猝死。一位熟悉該總經理的人士稱:“壓力過大,責任過大。他原來沒有心臟病史,現在診斷為心臟病突發。”由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我們目前過度重視腹型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吸菸、酗酒、缺少運動、每日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等這些危險因素的同時,其實我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過度緊張或者說精神應激。
我們的老祖宗早就認識到這一點。關於“喜怒憂思悲驚恐”七情之說就包含著與焦慮相應的情緒狀態。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他的著作多從易理,五運六氣、臟腑陰陽氣血的理論來闡發經文蘊義,啟迪後人。其代表作《類經》中就說道“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也就是說情志異常誘發或加重心臟疾病。
現代醫學也證實精神應激增加心血管危險,這是一種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精神應激引起腎上腺素能神經興奮,增加心肌需氧量,加重心肌缺血。精神應激也可引起冠脈痙攣,尤其是粥樣硬化的冠脈,因此也可以影響心肌供血。急性應激一直被認為是冠脈事件的危險因素。晚近,人們認識到工作相關應激也是心血管危險因素之一。工作相關應激包括兩個部分:工作緊張(工作需求高、個人控制點低)和付出-酬勞不平衡(更反映了工作環境中經濟學因素。在歐洲人和日本人中這兩部分應激均與心肌梗死和卒中危險增加1倍有關。所以急性冠脈綜合徵ACS傳統觀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管腔狹窄程度”目前已轉變為現代觀點“血管內皮損傷-炎症反應活躍-斑塊結構與穩定性”,其機制是心理應激通過炎症反應觸發ACS發生。
所以說有以下性格特徵(內向、敏感、緊張、追求完美、膽小、暗示性重、自我中心強、情緒不穩定、心理可塑性差)的人,如果面對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刺激下(1.(非)醫源性不良暗示;2.親朋好友死於心臟疾病;3.重大生活事件打擊;4人際關係緊張;5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巨大壓力;6來自經濟方面的壓力;7社會適應不良;8情感方面的挫折。)更容易誘發或加重心臟疾病。
古語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當然解除情緒應激不單單是杜康解決那麼簡單。明末清初的大戲劇家李漁在《止憂》一文中所提的止憂五法不妨可以借鑑。“一曰謙以省過,二曰勤以礪身,三曰儉以儲費,四曰恕以息爭,五曰寬以彌謗。率此而行,則憂之大者可小,小者可無。”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