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病例確實為門診個案病例。自命為“奇異厭食症”。表現為食慾不振,喜歡偏食,不啖葷菜,只吃蔬菜,已達2年之餘。反覆出現啖食魚肉海鮮食物時,噁心嘔吐,厭惡進食葷菜。膳食上只能以素代葷。形體纖弱,不思飲食,胸悶脘脹,大便不實,舌苔白膩,兩脈濡細。中醫辨證為:厭食症。屬脾虛溼困證。治擬溫中健脾、化溼理氣法。方用平胃散加減。全方共奏溫中健脾,化溼理氣之功。“奇異厭食症”患兒,所以能得到症狀逐步改善,飲食逐漸遞增,脾胃功能逐步健全,無不顯示了中醫中藥的巨大威力與效用。充分證明了中醫中藥只要辨證準確,所現的一系列病症同樣可以得到轉歸,能使食慾增、膳食正、脾胃健而告病癒。
偏食,《辭海》中解釋為:“只喜歡吃某幾種食物”的不良習慣。是指在飲食過程中所出現種不良的膳食習慣靜安區中心醫院的特需門診、專家門診目前全部停診。與食慾不振、厭惡進食,食不知味可不同時出現,或者兼見出現的病候。屬“厭食症”範疇。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兒童膳食方面也起著相應的變化,小兒的厭食症不僅成為當今幼童中的常見病,而偏食的患兒也在逐年地增多,已成為兒童飲食習慣中的通病。不良的膳食習慣,在影響著小兒正常的脾胃運化功能的同時,也危害著兒童的生長髮育與身心健康。故之亟須引起同道的關注與重視。
筆者遇見一例奇異的厭食症患兒,病程歷達2年之久。經中醫明理識病,辨證施治後,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孫某某,女,12歲,門診號,168589
2002年12月6日初診:患兒食慾不振,喜歡偏食,不啖葷菜,只吃蔬菜,已達2年之餘。平時喜歡貪食冷飲、巧克力、酸奶。對葷菜、蔬菜素來食慾不旺。經常感覺頭暈疲乏、胸悶脘脹。近兩年多來,反覆出現啖食魚肉海鮮食物時,噁心嘔吐,厭惡進食葷菜。膳食上只能以素代葷,不啖葷菜,只吃蔬菜。經外院診斷為“厭食症”、“消化不良”。曾服用“葡萄糖酸鋅”、“嗎叮林”,但療效欠佳。經親戚介紹慕名求診。刻診:形體纖弱,面色少花,不思飲食,口淡而無味。神萎畏寒,胸悶脘脹,大便不實,舌苔白膩,兩脈濡細。經血常規檢查:RBC4.32 X 10¨12/L,HB113g/L,WBC 7.1 X 10¨9/L ,N 70% ,L23% 。中醫辨證為:厭食症。屬脾虛溼困證。治擬溫中健脾、化溼理氣法。方用平胃散加減。
處方:川樸5g ,蒼朮9 g ,桂枝3g ,白豆蔻後入3 ,砂仁後入3g ,青陳皮各4、5g ,煨木香6g ,炒查曲各9 g ,霍香根9g ,佛手4.5 g ,生薑二片 。七劑。
二診:胃納稍動,可以吃半碗米飯(原每餐只吃小半碗),畏寒頭暈減輕,胸悶脘脹好轉,大便偏爛,舌苔白薄膩,再守原法。
原方桂枝改2.4g,加炒谷麥芽各9g。七劑。
三診:胃納大增,食而能知味,飯量可達一小碗,漸吃小葷(肉絲、魚片),對葷菜不厭惡,不嘔心,胸悶脘脹已除,頭暈症減,精神稍振,大便成條,舌苔薄白膩。再以健脾和胃、化溼和中。
焦白朮9g ,桂枝2.4g ,川樸花5g ,茯苓9g ,陳皮4.5g ,炒當歸9g ,砂仁後入3g ,霍香梗9g ,炒谷麥芽各9g ,煨木香6 g。七劑。
四診:納谷旺盛,食而知味,可吃排骨、蝦、魚等食物,體重略增,面色轉潤,大便通調,舌苔薄白,兩脈細軟。
再以異功散加炒扁豆、首烏、煨木香而鞏固療效。續服二週。
經一年隨訪,面色紅潤,體強而食旺。
按:這是一例特殊的厭食症病兒,因為食慾不振,同時伴有不啖葷菜,只吃蔬菜的嚴重偏食的習慣,故筆者自命名為“奇異厭食症”。此病例實為門診個案病例。初聞之也許是天方夜談,抑或是出於巧遇吧。但在祖國醫學理論,神奇中醫中藥的作用下,該患兒確實食慾功能得到了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得到了健全,不良的膳食習慣得到了糾正。
《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雲:“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苟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眾所周知,飲食是人類與動物的生存的物質基礎。脾胃有“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解說。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生長髮育迫切需求與脾胃功能的相對薄弱,歷來成為醫家關注,需求權衡與探討之課題。
此患兒形體纖弱。平時有偏食的習慣,愛吃冷飲、巧克力、酸奶。對葷菜、蔬菜素來食慾不旺,說明有飲食失節,膳食結構失衡的表現。嚴重的偏食,最後導致了以素代葷的飲食結構。由於長期食物中的攝入量與質的不足,勢必會進一步影響人體的食慾與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脾胃虛弱,氣血化源不足。正如明代名醫吳昆曰:“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髒百骸受氣於脾胃而後能強。若脾胃一虧,則叢體皆無以受氣,日漸羸弱矣。”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為胃行其津液”;“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溼”。脾虛可以生溼,溼盛可以困脾,中陽的不足,能導致氣阻而溼滯,而出現形體纖弱、頭暈疲乏、食慾不振、口淡無味、胸悶脘脹、大便不實等病症。遵照兒科泰斗、吾師董廷瑤老師的教誨:“辨證必須求因,方能定其法則。”的原則,認為本病的病根主要在脾胃,屬“厭食症”中的脾虛溼困證。由脾胃虛弱,運化失健,溼阻氣滯,脾陽不振,氣機失調所致。故治療宜從脾胃入手。《內經?髒氣法時論》曾指出:“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筆者採用了《和劑局方》的平胃散為主方進行加減。以方中的蒼朮為主藥,燥溼而健脾;川樸燥溼除脹滿,陳皮理氣化溼滯為輔助藥,甘草、生薑和中(生薑能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管,促進消化〔1〕),減去紅棗之膩性。並加入桂枝通陽化溼;白豆蔻、砂仁、霍香梗溫中化溼;青皮、佛手、煨木香理氣和胃(木香能促進胃腸的蠕動與分泌,緩解胃腸氣脹所致的腹痛〔1〕),炒山查、六曲消食健胃,全方共奏溫中健脾,化溼理氣之功。尤其要強調的是方中選用桂枝重量達3g ,為加強通陽化溼之功力。(據有關文獻報導:桂枝能促進唾液及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故有健胃作用〔1〕)。服藥七劑,病兒脾胃運化功能的逐步得到加強,食慾開始改善,胃納稍動,惡寒頭暈減輕,胸悶脘脹好轉,舌苔轉向白薄膩,此為“太陰脾胃溼土得陽始運,溼始化而氣得行”之徵象,再改桂枝之用量,加入谷麥芽以增強脾胃食慾之效力。後選用焦白朮、茯苓、當歸等健脾化溼、益氣養血之品。最後以調理脾胃的異功散加味而收全功。長達2年之餘的奇異厭食症患兒,所以能得到症狀逐步改善,飲食逐漸遞增,脾胃功能逐步健全,無不顯示了中醫中藥的巨大威力與效用。充分證明了中醫中藥只要辨證準確,所現的一系列
病症同樣可以得到轉歸,能使食慾增、膳食正、脾胃健而告病癒。
偏食一種不良的攝食習慣。我們應該認識到,對孩子的健康危害影響極大。按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生命活動、發育、成長都要依靠營養物質的攝入,如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如果小兒因偏食而造成某些營養成分的缺少,則會直接影響到人體的正常發育、成長、又容易患各種疾病、特別是大腦和智能的發育成長。又如缺少維生素會得各種疾病,維生素A的缺乏會得夜盲症,維生素C的缺少易得壞血病,維生素D的缺少就會得軟骨病等等,長久偏食會給孩子的健康發育成長帶來危害。因此,必須儘快地糾正小兒不良的攝食習慣,以保證充足的營養,促使兒童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