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難作為一個醫學術語,特指呼吸不舒服的主觀體驗,它包含了性質和嚴重程度不同的幾種主觀感受。呼吸困難產生於各種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而且呼吸困難本身可引起繼發性生理和行為反應。病理生理機制,如呼吸努力程度、刺激外週中樞化學感受器、刺激肺和胸壁機械感受器,以及外周傳入的中樞整合,都會引起可感知的呼吸困難,包括 "呼吸幅度和頻率"、"呼吸乾渴"、"與呼吸時間有關的呼吸困難"、"喘息"。情感性呼吸困難是指伴隨著呼吸困難的 "不舒服 "和 "情感反應",是通過與情感、文化背景、疾病經歷和個體特徵相關的機制發生的。其意義在於提醒有意識的大腦,"你的外周器官出了問題,你自己的調節已經不足以糾正它,你需要做甚麼?"刺激情緒反應使其變得困難,調動適應性行為,甚至為運動器官奔向醫院做準備。
在感知性呼吸困難的情況下,東方與西方完美結合,沒有種族差異。相反,由於東西方對情感意義的理解和表達不同,情感性呼吸困難明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病人對五種不同性質的呼吸困難症狀的描述指出了它們的病理生理改變和負面情緒。如果醫生在問診時能注意到病人呼吸困難的語言,很高比例的病人可以得到正確的診斷,避免不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區分感知性呼吸困難和情感性呼吸困難不僅有助於診斷和鑑別診斷,其意義還在於做出正確的治療決定以緩解症狀,並瞭解呼吸困難對患者行為的影響。最近國內外呼吸窘迫研究領域的進展,精彩地說明了生物心理醫學模式在推動呼吸窘迫診斷和治療方面的作用。